《〈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501530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孟子两章教案(新人教版九下)51【学习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导学重点】 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导学难点】 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 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

2、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陈涉世家等。)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文中有些地方参阅了名师特教备课笔记本初三语文(上)、教与学整体设计初三语文(第五册)等教案,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生于忧患,死于安

4、乐 一、导入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 样论述这个问题的。 二、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要读得顺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欧(quan3)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u3)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土:士,狱官。举于上,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

5、于市:市,市井之间。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苦其心志,使他内心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劳其筋骨,使他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饿其体肤,使他身体饿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空乏其身,使他受贫困之苦。 行拂乱其所为:行拂,所行不顺。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6、起来。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三、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人恒过:恒,常。过,犯错误,犯过失。 然后能改: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优困。 衡于虑:思绪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而后,这样以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2请学生翻译第4 段,注意以下

7、词语的解释。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而死于安乐也: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请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 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4提问: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

8、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 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5提问: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总结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2、一词多义: 用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拂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

9、,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于 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以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课后记:1、识记重点字词,必须全部记住。 2、采用当堂背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孟子两章(学案生用) 班级 姓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10、,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

11、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

12、,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