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7926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防治方法 情绪问题是小学生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情绪问题或情绪障碍,小学生的学习、交往、个性发展等都会由此受到消极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儿童表面的行为表现,忽略了这种表现的深层因素,即情绪发展不正常的问题。小学生产生情绪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学习压力太大、生活太单调、父母期望过高、同伴交往不良、个性中消极特征较多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下列情绪问题在小学生身上比较常见。(一)焦虑焦虑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其核心成分是恐惧。详而言之,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

2、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当焦虑状态严重和持续存在时就可能导致神经性焦虑的病理状态。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可能养成一焦虑特质,其特点是性格脆弱。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焦虑使人不愉快,因此人们常避开引起焦虑的事物。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焦虑具有保护性意义。然而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则是不正常的,它会对儿童的行为、智力和人格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儿童的行为,如会使儿童变得退缩、过度顺从,或暴躁、恐惧上学等。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智力,如会使他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学习活动丧失信心。对儿童的人格形成,如会使儿童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感重,依

3、赖感强、做事优柔寡断、抑郁沉闷,并有自我攻击行为。就因为焦虑的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病,所以同伴往往不喜欢他们,焦虑的发生和成因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影响都有关系。而不良的环境因素、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即后天的因素则是引发或加重儿童焦虑反应的重要原因。对小学儿童焦虑的防治,可以参考下列的几种措施:( 1 )改善环境、教育方式及父母、老师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施加适当的压力,给予恰当的要求,不溺爱,不苛刻,从而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意志力,增强抗挫折的能力。这些对防治焦虑都极为重要。( 2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以身作则,成

4、为儿童的榜样。父母应认识到自身就是儿童观察学习或模仿的对象,自身的个性特点可能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要注意自己在儿童面前所表现的言行举止,防止儿童不自觉的模仿。( 3 )父母和老师应注意与儿童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儿童只有向可依赖的人倾诉了自己的积怨、委屈等以后,心情才会平静下来,否则心里就不会得到平静,焦虑就不会消除。但只有在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中,父母和老师才能引导儿童说出自己所担忧或焦虑的事情,帮助他们抚平创伤,消除焦虑情绪或者平缓儿童的心境。可见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儿童焦虑消减的重要意义。(二)恐惧恐惧是指儿童对某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惧怕、害怕的情绪反应,如

5、对动物、黑暗、社交或某种情境感到害怕。恐惧在儿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具有的情绪体验,是儿童对周围环境事件的一种必要的、往往也是健康的反应。但不同年龄的儿童其恐惧的内容也常不一样。恐惧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而消失,但若对某特定的事物、环境恐惧过度或持续的时间过长,则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儿童恐惧的对象多种多样,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身体损伤的恐惧,如怕死、怕出血、怕登高、怕打架等;第二类,对自然事件的恐惧,如怕黑暗、怕火、怕小动物、怕电闪雷鸣、怕洪水等;第三类,对社交的恐惧,如怕陌生人、怕上学、怕人多的场合、怕离开父母或家等。小学儿童的恐惧对象也逃不脱以上的三类

6、,但具体而言,主要是指:害怕上学、害怕受伤、害怕电闪雷鸣、害怕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害怕社交、害怕亲人去世。小学儿童在恐惧时,会出现下列的一些反应: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甚至丧失理智和自控力,同时可能还伴有惊慌、哭闹、回避等的行为反应及心跳加快、呼吸变速、出汗、面色苍白、发抖等的生理反应。小学生恐惧的防治,关键在于教育:( 1 )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坚定的良好性格。 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以及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儿童逐渐去接近他们害怕的事物,以培养其坚毅勇敢的精神。扩大儿童的交往范围,让儿童多与外界事物接触,在与他人交流、接触中逐渐培养其乐观、开朗的性格。家长不应过分保护儿

7、童,也不应勉强儿童做不愿或不敢做的事,应教给儿童有效的适应各种情境的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增强儿童的应变能力,使儿童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能体验到适应性的轻松感,从而促进其自信心的树立。( 2 )对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采用讲道理、讲事实、讲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要采用各种恐吓手段随便吓唬儿童。在与儿童交流时,不应使用过多、过于严厉的谴责和惩罚,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恐惧情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不应在儿童面前毫不避讳出示自己的恐惧反应。( 3 )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扩大其视野。很多恐惧是由于无知而产生的,所以家长应向儿童多做些浅显、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并多让儿童接触自然、

8、社会,多让儿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或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一些不必要的恐惧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三)抑郁抑郁是指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人人都有过抑郁的体验,所以抑郁可视为正常情绪反应。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暂时的,属正常范围,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并伴有严重的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时的抑郁可能已转化为病态情绪,即抑郁症。有关资料显示,儿童期真正的抑郁症并不多见,但是由于其他身体或精神问题而伴有的抑郁情绪反应则很多。如在有关的调查中显示,抑郁症在 8 岁以下的儿童中很少见,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一般女孩多于男孩,

9、而就 7 12 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抑郁症的儿童只占 1.8% ,而有抑郁体验的儿童则占 20% 左右。正常儿童在遇到某些不佳情境或事件时,会表现为情绪抑郁、心境压抑,但能很快适应。而某些先天素质不良,早期经验坎坷的儿童,其抑郁表现可能会持续甚久,对其日常生活和学习以及身心的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注意抑郁儿童的表现特征,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抑郁情绪对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起一定的阻碍作用,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致使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严重的障碍,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及时地采取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儿童不受抑郁情绪的侵扰。具体可参考下列方法:( 1 )家

10、长在儿童早期就应注意儿童健康人格的塑造。幼儿早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系时期,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预防儿童抑郁情绪出现的一重要途径。( 2 )家长要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愉快的环境,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或游戏活动,如听音乐、唱歌、跳舞、看电影、下棋、去游乐园等,来陶冶性情,调节情绪,转变抑郁情绪。或者,家长尽可能地安排儿童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他们的心理空间,从而促使儿童乐观的个性品质的产生。( 3 )家长不应对儿童管得太多、太严。因为小学儿童已有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他们喜欢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满足其成就感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改善抑郁情绪。他们往往对父母过多的干涉表示反感,误认为自己无能,不值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对自己丧失自信心,陷入抑郁状态。( 4 )家长要改变他们对儿童的不正确态度。要多关心他们,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在思想上、行为上有自由的空间。家长在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时,注意避免专制的作风,让儿童把他们的积郁、不满、疑猜等都倾诉出来,并帮助儿童解决或给予合理的解释,使儿童从内心真切地感到父母是他最亲近的、可以依赖的人。这样,儿童就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抑闷的情绪就可以得到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