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348595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事物形象 即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 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石灰寄托 自己不畏艰苦的精神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三、景物形象 即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 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鸟”“孤舟”“蓑笠 翁”“寒江”“雪”,这些独特的景物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傲的、不屈 不挠的抗争情怀。 四、意象 诗人常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 情感;“象”,指的是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 意象的考查常常

2、要求评述具体内涵,指出形象特点,分析作用。下面介 绍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需要指出的是,理解下 列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 事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趣。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 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 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而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 氛。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五、意境 “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 生活图画。意境是由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

3、 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氛围;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 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我们可以这样打个比方,意境是一座 完整的建筑,意象则是构成完整建筑的一些砖石。 例如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歌的颔联、颈联精心选择了典型的传统意象,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 境界。颔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颈联“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古代诗歌常见的意境,清单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

4、有很大差异的。读懂诗歌,要懂得“诗 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与“散文家语”区分开来。诗歌语言 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词语省略、语意具有跳跃 性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现实 生活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 “下”导致“莲动”,即“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但是按诗中顺 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画 面中心移到了“浣女”“渔舟”上,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 明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清单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高考试卷中还称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 “写作方法

5、”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含义非常广泛,多种多样,难以 穷尽,学术界说法不一。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 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一、表达方式 诗歌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描 写是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 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贺 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

6、侯? 这首诗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 想: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 (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其 他事物来表达的。 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客观景物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 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又 可以分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两种。,其一,触景生情。指的是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情感,往往先写 景语,然后写情语。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 先写看明月触发情思,再点出“思故乡”的情感。 其二,寓情于景。没有情语,只有景语,把感情完全融入景物描写中;句句 写景

7、,景景关情。例如严羽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 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 声。”诗歌颔联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 凄迷景致,没有一个直接写情感,但是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 乡之感。 借古讽今。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 想情感。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处于晚唐时世飘摇之际,这首 诗就讽刺了那些一味享乐而不管民族危亡的士大夫。整首诗写现实,但 引历史,含有针砭现实之意。 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把自己的某种理

8、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如唐代名 臣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 秋风。”表现了自己的清高。 2.议论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的,诗人使用议论时会倍加谨 慎,以免伤害到诗歌的艺术美感。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前 四句主要是描写,后四句是议论,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 之情。这样,描写与议论紧相呼应,感情强烈。议论中含有许多故事,具 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

9、,再到扶 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积劳病死于五丈原,它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 这是成功地使用议论的诗歌例子。 3.描写方法,二、修辞手法 高考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9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 复、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 比喻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贴切地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 征。如李白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 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其中 五、六两句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 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形 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2.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

10、拟物(包括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两 种。比拟能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如王安石的 定林:“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 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其中,颈联运用拟人 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了。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 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 象、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 “红”运用借代修辞,以颜色分别代指“叶”“花”,“肥”“瘦”分,别形

11、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 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 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 愤国事、痛恨敌人的心情。 5.对偶 对偶又叫对仗,是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练集中,概括性强。如杜甫咏怀古 迹五首(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

12、生不 幸的遭遇。 6.反复 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连续出 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辛弃疾的采桑 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 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同一个词语或句 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诗经周 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 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7.排比 排比是指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 和一层层的深入。运用排比往往取得气势如虹、激情飞扬的艺术效果。 8.设问 先提出问题

13、,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或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 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 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几个典故,分层次地叙 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9.反问 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 感染力。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 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末句使用反问修辞,语气冷峻,强调 了项羽的失败是历史之必然,已无法挽回。 三、表现手法

14、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 对比、衬托、列锦(名词意象组合,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就是一个画面)、 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现在选择常见常考的 知识介绍: 1.衬托。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 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 托的是反衬。 2.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 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3.用典。用典有用事和摘引前人诗文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 达作者的

15、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 人的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目的是强化 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4.对比。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 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或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 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得“朱门”的奢靡与贫者的“窘困”都得到表现。 5.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 事;比是打比方,比喻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引 子。因为凡是用来起兴的内容绝大部分含有比的用法,所以后人比兴连 说

16、。 6.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 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 月,人迹板桥霜。”连用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一幅完整的画 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 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只留下一行足印。,7.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 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四、篇章构思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 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 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 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