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634031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1.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绪论--中医基础理论(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刘丁丁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绪 言,我对中医 知道多少呢?,说说你印象中的中医。,那么中医到底是什么?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中医又是怎样治病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掌握。,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人体生命运动、健

2、康与疾病转化规律、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 “治未病”,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医学模式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本能医学 巫医 经验医学 理性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融会了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以临床实践为基

3、础,吸收了古代自然、社会、生物、心理等多学科的重要成就,从整体、联系、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理 论 特 色,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农村、社区等卫生保健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治 疗 优 势,我国有中药材12800多种,历代医 籍记载方剂10万多首。目前我国的 中成药有5000多种。,方 药 优 势,“重预防、治未病” 指导思想 “药食同源”理论 天

4、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 用小、医疗成本低、易应用于基 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保 健 优 势,形成时期:战国至两汉时期 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具体体现:研究对象的确立 自身特点的确立 理论体系内容的形成和完善,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内经就有“解剖”一词,西医对五脏六腑命名仍是沿用中医。 司外揣内,从甲骨文上就有疾病名称,象疾首,疾耳等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矿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

5、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农学,数 学,酿酒术,冶炼术,气象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奠基阶段先秦、秦、汉时期 成长阶段魏、晋、隋、唐时期 创新与争鸣阶段宋、金、元时期 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发展与提高阶段近代和现代,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先秦、秦、汉时期奠基阶段,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论述中医学思维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等。 注重整体观念。 精气、阴阳、五行引

6、入中医理论 藏象经络理论,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撰 以基础理论为主,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病症治疗等等,尤其在脉诊、经络、命门和三焦等的论述方面,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经典著作。,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方书鼻祖” 创立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工治未病”,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内容,载药365种,根据其功效和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四气、五味等中药学理论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

7、寒药”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七情”,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大约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魏、晋、隋、唐时期成长阶段,此时期随着中医临床理论的发展,分支学科逐渐形成并日益细化,形成临床分科。魏晋六朝以后,外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等先后建立起来,有利于临床学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医学理论与技术也得以不断地发展与提高,出现了众多的名医名著,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的充实与系统化。,晋代,著针灸甲乙经,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总结了秦汉三国以来的针灸成就。,皇甫谧,王叔和,晋代,著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确立了寸口诊脉法,首创“三部九候”及脏

8、腑分配原则。,隋代,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书。 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 。,巢元方,孙思邈,唐代,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尤其是在脏腑辨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挥。“医德”,宋、金、元时期创新与争鸣阶段,陈 言,宋代,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 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使中医病因学说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影响极为深远。,刘完素,字守真,尊称刘河间。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主用寒凉药物,有 “

9、寒凉派”之称。为后世的温病学说开创了先河。,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提出“邪去正自安”认为人之患病,多由邪生,其治病善以汗、吐、下三法以攻逐邪实。故后人称为“攻下派”。,张从正,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倡“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故被称为“补土派”。,李 杲,字彦修,号丹溪翁,认为湿热相火为病十之八九,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养阴方药治疗疾病,故后人称为“滋阴派”。,朱震亨,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既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见,又有对医学理论和经验的综合整理,编纂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出现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

10、发明,尤其是温病学说发展迅速 。,明清时期成熟阶段,字景岳,明代,编著类经及景岳全书。,张介宾,李中梓,在总结前人对脏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立了戾气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叶天士著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 清薛雪著湿热条辨,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 清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清代,著医林改错 改正了一些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提出“灵机记性不在脑而在心”并发展了瘀血理论,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方剂。,王清任,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继承与创

11、新并存的趋势。 在经典理论继承方面,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就,二是加强中医教育。 在学术创新方面,出现了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近代和现代发展与提高阶段,周恩来总理接见著名中医学家孔伯华先生。,毛泽东主席接见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共商中医发展大计。,毛泽东主席接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家唐由之等。,注重宏观观察 重视整体研究 强调功能联系 擅长哲学思维: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观念,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窍;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 诊断上的

12、整体性 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司外揣内”、“有诸内必行与诸外” 治疗上的整体性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肺,脾,肝,肾,心,大肠,胃,小肠,膀胱,胆,筋,脉,肉,皮,骨,目,舌,口,鼻,耳,形: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及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 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形体和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制约、统一。 “形乃神之宅 ,神乃形之主”,生理上的

13、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窍;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 诊断上的整体性 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司外揣内”、“有诸内必行与诸外” 治疗上的整体性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窍; “有诸内,必行与诸外” 体表、组织、官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 脏腑之间相互影响; 形与神相互影响,生理上的整体性 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 脏腑的病变,可反映于体表、组织或官窍;体表、组织、官

14、窍有病,也可影响脏腑;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形与神相互影响 诊断上的整体性 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舌脉等外在变化,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司外揣内”、“有诸内必行与诸外” 治疗上的整体性 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自然界出现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脉象,增减衣服。 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人体亦与之相应 不同的地域气候、地质、水质、风俗及生活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功能,从而形成不同区域人的体质差异。“水土不服”,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15、不同的季节,多发病及流行病也不同。而一些慢性疾病,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时候容易发作或增剧 昼夜的变化也影响到疾病的过程,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 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地域不同,人的体质不同,所患疾病亦有差异,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顺应自然、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是中医养生学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地理环境来考虑治疗用药。“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有规律,抗病力强,患病较少,

16、故寿命也较长;反之,则人们的抗病能力下降,各种疾病皆易发生,常瘟疫流行,故平均寿命短 社会地位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会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甚至可影响健康,导致疾病,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和局部的 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而精、气、血、津液也处于恒动变化之中 疾病的过程和病理改变同样是不断变化的,恒动观念,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辨证论治,证即证候。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证候能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