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86340267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7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2014年11月1日,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为黑素细胞来源肿瘤,好发于皮肤,亦可来源于口腔、鼻腔、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的粘膜、眼睛的虹膜、脉络膜等部位,黏膜MM侵袭性浸润强,预后差。按传统的临床病理分型方法,原发性皮肤MM主要分为4个亚型: 1. 恶性雀斑样M(起源于原有的恶性雀斑样痣); 2. 浅表扩散性MM; 3. 肢端MM; 4. 结节性MM。,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的MM患者共137例。 入选标准: (1)经普通病理和/免疫病理诊断明确;

2、(2)临床及病理资料较完整。,排除标准: 1. 眼、口、鼻、肛门、直肠和阴道等黏膜MM; 2. 复发或转移的MM; 3. 治疗后3个月内无随访资料; 4. 复发前治疗情况不明。 根据上述入选和排除标准,最终78例皮肤MM被纳入本研究。,病理学组织检查: 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指标以及免疫标志物阳性情况。,Clark分级: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判断,即: 级-为原位M,肿瘤细胞均位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内; 级-肿瘤细胞侵入真皮乳头浅层及附属器周围,单个分布或少数聚集成巢,而未侵出真皮乳头层; 级-肿瘤细胞侵至真皮乳头与网状层分界处,常扩大呈结节状; 级-肿瘤侵入真皮网状层;

3、级-肿瘤累及皮下组织。,目前通用的分期方法为AJCC(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第七版分期系统(TNM分期),该法主要根据肿瘤厚度、核分裂数、有无溃疡、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个数、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将MM分为IIV期。该法亦被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3版)推荐使用。,资料收集及整理: 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记录及随访资料,临床病理特点,治疗经过及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结 果,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78例MM,男35例,女43例,男女比例约为1:1.23;年龄1590岁,平均(56.510.4)岁。 病程:病程10天60

4、年,平均6.52.1年。 诱因:8例有外伤及感染史;12例于色素痣或外伤部位行不恰当处理或机械化学刺激,导致皮损破溃,久治不愈;34例无明显诱因出现黑斑或结节破溃;24例不详。,部位:肢端59例,其中足掌、足跟等28例,甲下21例,手臂部3例,腿部2例,面部2例,头部2例,颈部1例;躯干部9例(其中肩部2例,胸部3例,背部2例,腹部1例,腰部1例)。14例色素痣恶变患者中,1例位于背部,13例位于肢端,其中7例起源于甲母痣。,皮损类型:棕褐色、黑色或灰黑色不均匀色素斑,边界不规则,逐渐形成斑块或结节,多外生性生长,可呈结节状、乳头状、菜花状和息肉状,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肿物缓慢增大或在接受刺激

5、后迅速增大,部分伴溃疡及坏死(35例),可见血痂、血性或淡黄色渗出。甲下M为甲缘发黑,甲脱落及溃疡、渗出、甲床萎缩、甲下组织增生。病灶大小不等,最小皮损面积约为0.3 0.4cm,最大可达66cm,3 cm及3 cm分别为56例和15例,另7例患者病灶大小数据缺失。,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状。,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淋巴结活检术

6、,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共计14例患者淋巴结活检阳性,其中4例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证实有远处转移(2例皮下软组织转移,1例肺转移,1例远处淋巴结转移)。,普通病理检查:镜下主要以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痣样细胞瘤三种细胞形态为主,几种细胞常混合存在,部分可见瘤巨细胞:,1. 上皮样细胞型:共计35例, 细胞呈圆形、 椭圆形或棒状, 胞体大而胞质丰富,细胞核呈多囊泡状,核仁明显,嗜酸性;,2. 梭形细胞型:共计14例,主要表现为胞体狭长呈梭形,核大呈卵圆形,胞浆嗜酸,核仁较明显,多呈束状排列;,3. 小痣样细胞型:共计11例,瘤细胞胞浆少,核圆而染色较深,似小痣样

7、细胞或淋巴细胞样细胞,核仁不清或仅见小核仁,瘤细胞一般较分化差,可聚集成巢状或弥漫排列;,4. 混合型:共计18例,可同时见到三种细胞类型,但主要以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混合为主,肿瘤细胞一般呈巢状分布。4例切片可见多核瘤巨细胞。,恶性雀斑样M 1例,浅表扩散性MM 10例,肢端MM 59例,结节性MM 7例,无色素性M 1例(为同一人)。,可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HE染色100),可见典型的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及散在分布,核分裂象明显(HE染色400),免疫组化检查:24例进行了免疫病理检查: S-100阳性:23例,阳性率95.83%; HMB-45 阳性:22例,阳性率91.67%

8、; Vimentin 阳性:17例,阳性率70.83%。,MM病理分级(期),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治疗结果及随访:截止2013年1月,对本组78例病人及家属随访结果显示:其中有19例患者超过12个月后失访(失访原因为部分患者及家

9、属不配合或联系方式发生更改)。 期:9例,1例因肺癌死亡,8例存活,定期复查者1人(未发现复发或转移)(死亡率0);,期:23例,死亡7例,1例因年龄较大其他原因死亡,余6例死于本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3月,36+月,38+月,64月,70+月和84个月),定期复查6人(区域复发者2例,远处皮肤复发者1例,未复发者3例)(死亡率26.08%); 期:10例,死亡8例(术后生存时间12个月36个月者5例,3660个月2者,超过60个月者1例),定期复查者2例,目前无复发(死亡率80%); 期:4例,均在1年内死亡(死亡率100%)。 截止随访日,总体死亡率24.35%。,78例MM患者临床病理

10、资料,讨 论,MM可由先天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或不典型痣恶变,也可以自发生成,其它罕见情况包括细胞性蓝痣等恶变。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极小,但至少35%的结节性和浅表扩散性M的发生与黑素细胞痣(包括发育不良痣、clark不典型痣等)有关。,在亚洲人和其它有色人种中,以肢端型MM最为常见,皮损好发于手指或足趾(特别是甲下)以及足底等承重部位;而浅肤色人中以则以背部,男性胸腹部和女性腿部等部位多见。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MM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日光照射、外伤和炎症刺激等相关,大量紫外线暴露损伤及创伤刺激被公认为诱发MM的重要原因。,本文患者均无特殊家族及遗传史,其中14例为肢端色素痣恶变

11、,8例有外伤史,12例色素痣或患处行机械或化学刺激(搔抓、刀削、针刺、按摩器、化学腐蚀剂刺激、激光治疗);35例局部反复破溃感染,提示化学、机械及炎症刺激为重要诱因。 这些患者均无强烈日晒或严重晒伤史,且并非都发生在暴露部位,所以国人MM的诱因可能与国外、尤其是白种人不同。,肢端雀斑样M是我国及有色人种最常见的。好发于指趾(尤其是甲下)及足底承重部位,早期为色斑或色素痣,如较快出现隆起时,提示肿瘤可能由水平生长期进入垂直生长期,可能会出现溃疡或出血。本文17例患者存在外伤、机械化学刺激及误诊误治病史(28.81%),提示其发病可能与创伤、刺激或炎症有关。,本文甲下M共21例,7例起源于甲母痣或

12、甲黑线恶变,曾被误诊为“慢性甲沟炎”、“感染性肉芽肿”、“甲癣”,并接受过拔甲、抗感染药物、切开引流、清创及激光冷冻治疗。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出现甲脱落,感染、甲床破坏或萎缩,提示延误诊断及不恰当的治疗可能为其重要诱因。因此对于甲色素沉着或久治不愈的甲损伤应警惕,特别是颜色较深或较宽的色素带,必要时行病理活检。,所有类型的MM均可无色素。此型不含或仅含少量黑素,肿瘤细胞多形且结构复杂,故单纯依靠HE染色诊断相对困难,必须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加确定。 本病例头部见边界清楚的淡红色浸润性斑块及散在的多个淡红色丘疹结节,既往以“湿疹”长期治疗无效,病理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梭形瘤细胞,呈巢状分布,考虑MM或其它间

13、质来源结缔组织肿瘤。后经由免疫组化检查确诊。,部分MM普通病理不典型,需要行免疫组化检査。常用的免疫标记物包括S-100、HMB-45、Melan-A 蛋白等。 S-100 蛋白敏感性高,最常用于诊断MM及神经源性肿瘤。本文24例免疫组化检查的患者中S-100阳性者23例(阳性率95.83%)。 HMB45特异性较高,在原发性或转移性MM中阳性率90%(本文为91.67%),其免疫标记有助于MM、尤其是无色素性MM的确诊和鉴别诊断。,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按照AJCC分

14、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1. Asymmetry -非对称(A); 2. Border irregularity -边缘不规则(B); 3. Color Variation -颜色改变(C); 4. Diameter-直径增大(D); 5. Elevation-隆起(E)。 或者早期皮损出现突然扩大、隆起或破溃反复不愈时,应高度怀疑MM。,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

15、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A或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Rossi等研究发现,超声敏感度远高于淋巴结抽吸活检,但有61%的假阴性,尤其是直径2mm的转移淋巴结;CT的检

16、出率更低(0.7%)。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造影扫描)因测量敏感下限高于5mm而不被推荐。影像学检查对于远处转移的判断价值可能远高于淋巴结检查,CT、MRI及PET/CT对于筛查远处转移病灶的敏感度高,但需注意排除假阳性。,预后因素:Leith等认为,发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原发病灶是否溃疡、Clark分级、有丝分裂率、淋巴结转移个数、AJCC临床分期、手术范围是影响MM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浸润深度、有无溃疡及AJCC临床分期与预后的最为密切。浸润深度多釆用Clark分级表示。2011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指南将Clark分级IV、V级列为预后不良指标。,本文78例MM中Clark级(原位)20例,级9例,级24例,级21例,级4例。截至2013 年1月,随访的20例级MM除1例死于肺癌,其他全部存活,18例级患者5例死于本病;17例级患者9例死于本病;4例级患者3例于12个月内死亡,说明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