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92484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用)2018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一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一 环境问题,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考点一 环境问题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农业,征服,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箭头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_和_。 (2)箭头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_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3)箭头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 (4)箭头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

2、的生存。,物质,能量,废弃物,3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 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_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如下图所示:,资源,自净能力,4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大气,放射性,海洋,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5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破坏,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

3、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

4、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015江苏东台期中测试)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12题。,1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 A滑坡、泥石

5、流 B酸雨危害 C臭氧层空洞 D土壤污染 2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 C公害病 D水土流失 解析:第1题,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在开发利用中会产生对环境的破坏。第2题,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容易产生环境污染。,A,C,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基础,条件,目的,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2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4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6、。 2分析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 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 (2)发展科技,贯彻加速科技进步教育方针,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

7、,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4)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促进对外开放。 (6)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8)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5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3)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

8、促进优势互补)。,1下图为循环经济模式图。有关a过程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 A提供新的自然资源 B产生新的废弃物 C减少污染 D节约资源,C,解析:a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2015襄阳市高三调研)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过程主要由减量 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正确处置等组成。读图回答23题。,2图中四步与其代表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A第一步正确处置 B第二步再利用 C第三步减量化 D第四步再循环 3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之间的区别体现在( ) A生产环节 B消费、使用环节 C回收预处理环节 D废弃环节 解析:第2题,废弃物用于生产

9、属于再利用。读图可知,第一步为减量化,第二步为再利用,第三步为再循环,第四步为正确处置。第3题,传统经济模式不注重回收处理,故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区别体现在回收预处理环节。,B,C,地理关联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 性、区域性特征。,关联图可以作为背景材料,也可以是问题情境。考查的地理知识与能力

10、主要表现在: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如图1);某一国家或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某一企业、公司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网络图(如图2);某一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治理措施(如图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治理措施;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贫困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具体判读注意以下几点: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2013高考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 促进民居集中 A B C D,D,B,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简述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提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清洁的沼气能;改善农村环境质量。,2信息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