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264381 上传时间:2019-03-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0.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专用)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 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4 遗传的分子基础,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3.基因的概念。4.DNA分子的复制。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6.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直击考纲,考点13 聚焦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经典实验,依纲联想,栏目索引,核心梳理,真题重温,典题特训,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3点误区提醒 (1)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而非基因突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R型细菌的DNA中,使受体菌获得了新的遗传信息,即发生了基因重组。 (2)转化的只是少部分R型细菌:由于转化受到DNA的纯度、两种细菌的亲缘关系、受体菌的状态等的影响,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R型细菌都转化

2、成了S型细菌,而只是小部分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核心梳理,(3)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体内转化实验只是证明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荚膜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4点误区提醒 (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元素选择: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DNA。 (2)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不能同时标记在同一噬菌体上,因为用放射性检测时只能检测到放射性的存在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3)获得具有放射性的T2噬菌体的方法:先培养具有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然后用具有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

3、体。 (4)侵染时间要合适:侵染时间过长或过短会使32P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组(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和细菌会共同存在于沉淀物中,这样会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1(2011广东,2改编)艾弗里和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判断下列叙述:,真题重温,(1)A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 (2)B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 (3)C和D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4)AD说明

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依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判断下列相关叙述: (1)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2011江苏,12A)( ) 提示 用32P(35S)对噬菌体的标记过程为用含32P(35S)的培养基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2011江苏,12B)( ),(3)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2011江苏,12C)( ) (4)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都含有硫元素,其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2009江苏,5

5、C改编)( ) (5)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2012重庆,2AB) ( ),(6)噬菌体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2012重庆,2D)( ) (7)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2014江苏,4D)( ),1.本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涉及的内容多集中在经典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和结果。考查角度多有两种:其一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其二给定实验方案,让考生分析实验结果。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运用对比法深入理解各个实验内在原理、方法、设计思路等,并区分掌握

6、内在逻辑关系,辨析清楚现象与结论的对应关系。,练后反思,2“两看法”解答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同位素标记问题,1(多题整合)下图甲是某兴趣小组利用两种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的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图乙是该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请判断:,典题特训,(1)图甲中通过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 (2)组产生的S型菌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 (3)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四组( ) (4)组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是小鼠不死亡( ) (5)组实验表明,加入S型菌体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是有荚膜的菌体( ) (6)组中产生

7、的有毒性的S型菌体不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 ),(7)图乙中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若有放射性,则与过程中的搅拌是否充分有关,而与培养时间的长短无关( ) (8)图乙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9)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DNA和其他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只是分离方法有差异( ),.判断正误: (1)题中组只能产生有毒性的S型菌体,因为S型菌体的DNA已促使R型菌体发生了转化( ) (2)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菌有S、S、S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型突变产生的。利用加热杀死的S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

8、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S型,否定了这种说法( ),思维延伸,(3)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经离心处理,沉淀物的放射性较高( ) (4)高温处理过的S型菌的蛋白质因变性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 (5)T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遗传信息传递途径可表示为( ),(6)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不能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 (7)T2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时,只利用逆转录酶,而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或小鼠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 (8)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遗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二者自然状态下出现可遗传变异的类型也

9、都为基因突变( ) (9)S型菌的DNA能够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 ),(10)之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因为“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 (11)S型肺炎双球菌再次进入人体后,可刺激记忆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 ),.深度思考: (1)噬菌体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吗?如何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呢? 答案 不能,因为其没有细胞结构,专营细菌寄生,只能用细菌来培养;标记细菌(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用噬菌体侵染含35S的大肠杆菌)。,(2)若要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题1图乙所示实验的基础上,如何补充设计实验?若在补充的

10、实验中上清液出现放射性,则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 设计一组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经过图乙中过程观察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可能是: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增殖后释放出子代,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3)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S型菌、R型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 ab段中R型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bc段中R型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ab段: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对抗R型菌的抗体;bc段:小鼠体内形成大量的对抗R型菌的抗体,致使R型菌数量

11、减少。,cd段R型菌数量增多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 c之前,已有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S型菌能降低小鼠的免疫能力,造成R型菌大量繁殖。 S型菌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 少量R型菌获得了S型菌的DNA,并转化为S型菌。,2(实验补充分析)某研究小组在南极冰层中发现一种全新的病毒,为探究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做了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用具:该病毒核酸提取物、DNA酶、RNA酶、小白鼠及等渗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2)实验步骤: 取健康且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小白鼠若干,随机均分成四组,编号分别为A、B、C、D。 补充完整下表,并将配制溶液分别注射入小白鼠体内。,相同条件下培养

12、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各组小白鼠的发病情况。,解析 根据酶的专一性,即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DNA酶可以催化DNA的水解,最终产物中没有DNA;RNA酶可以催化RNA的水解,最终产物中没有RNA,因此表中B处加入的是DNA酶。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还需要设置对照组,即D处应该加入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 答案 B.DNA酶 D等量生理盐水,(3)结果预测及结论: A、C组发病,_,说明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_,说明_。,解析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D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则B组DNA被水解,而A、C组DNA完好,因此A、C组发病,B、D组未发病;若RNA是该病毒

13、的遗传物质,则A组RNA被水解,而B、C组RNA完好,因此B、C组发病,A、D组未发病。,B、D组未发病,B、C组发病,A、D组未发病,RNA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4)从注射的物质看,该探究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从实验现象预测和相关判断看,该实 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解析 由第(2)题可知,注射物质根据的原理是酶的专一性;从实验现象预测和相关判断看,该实验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核酸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酶具有专一性,核酸控制生物体的性状,(5)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则其彻底水解产物有_种。,解析 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则其初步水解产物是4种脱氧核苷酸,其彻底水解产物有6种,即磷酸、脱氧核糖、四种碱基。,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