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224364 上传时间:2019-03-16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2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分类汇编 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N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语文卷2015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12月月考(201412)】N1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舟的退想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有了舟。 圣经创世纪中,神对诺亚说:“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洪水退去后,地上一切恶的生命都消失了,诺亚走出方舟,重建以善为根基的生活。这是一个悲惨中又透着一丝温情的故事,那一丝温情便系在方舟之上,舟为先民们提供唯一的庇护。 第一个在舟中作诗的人大概是屈原。我猜想,屈子的最后岁月,有一大半是在舟中度过的。他所度过的时光应当加上“水”的偏旁“渡过”。在涉江中,最悲哀的诗句都是与舟有关的,“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舟是屈

2、子的知心,屈子心如乱麻,舟也在历史的长河上荡漾,六朝人的故事总少不了舟。雪中访戴的王子猷,兴趣只在乘舟的过程而不在访友的目的;波涛汹涌中唯有谢安神色不改,处舟中如处平地。世说新语中最有名的故事之一是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舟成了考验人格高下的标尺,有限的空间,可见无限的胸襟,同舟又怎能不共济? 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我想,大概是不会少于三四成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大约是在舟中获得的。路易加迪在文化与时间一

3、书中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时间意识所惊叹,原因很简单:困居在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了空间意识,而寄身于舟中唐代的诗人们最大限度地从舟的身上汲取灵感。最后,舟成为他们生命的归宿。李白的最后一夜是在舟中度过的。他为了捞水中的月亮失足落水,谪仙终于回到了天上。杜甫也是在舟中告别了他深爱的世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少年王勃覆舟而亡,像一颗流星划过初唐的天幕,对于这位早熟的天才而言,这样的结局幸耶?不幸耶?千年之后,在遥远的英伦岛国,也诞生了一群舟中的诗人:雪莱、济慈、拜伦、华兹华斯他们虔诚地把名字写在水上,因此永恒。宋代最爱坐舟的当推东坡。出三峡,游石钟山,观赤壁,赏西湖,

4、谪海南,哪一次离得了舟?可以说,铭刻千古的前后赤壁赋是东坡与小舟共同完成的。在东坡的理想世界中,舟亦为不可缺少的道具“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东坡已明确地区别出,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舟中的生活“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世界敞开。绍兴是舟的王国,周氏兄弟都是在舟中长大的,舟的行程是无痕的,水上的波纹分了又合,无痕的舟路却在心灵中留下最深的痕迹。波心荡,冷月无声,舟中的人生容易导向虚无,河边没有系舟的树,舟上没有入水的锚。舟貌似轻巧,内心却是沉重,轻舟

5、中的周氏兄弟写下了分外沉重的文字。到了后来,是否人在舟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们一直保持着舟上的心境。行过了多少急流,多少险滩,避过了多少礁石、多少漩涡?当诗人们认识到人生的实质是“逆旅”的时候,那颗并不怎么坚定的心便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那么多的桥供我们轻轻松松地走过去,我们不得不乘舟,在舟中咀嚼生命的轻与重,在水声和星群里让眼睛放光。舟驶得越远,看到的景象就越丰富,体验像金箔一样延展出宽广的幅度,几乎有可能覆盖在屋中所获得的所有体验。走进舟中,便意味着开始一场前途叵测的精神跋涉。我喜欢这样。14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

6、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舟中获得的体验比作金箔,生动形象(1分)。表现了舟中获得的经历体验珍贵而丰富,这是呆在屋里的收获所无法比拟的(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要重点理解“金箔”和“所有体验”。“金箔”是舟中获得的体验,用“金箔”表现了舟中获得的经历体验珍贵而丰富。【思路点拨】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具体思路是:一审手法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二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

7、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15简析文中引用世说新语中华歆、王朗的故事在文章内容上的作用。(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证明在舟的有限格局下,在危难时刻,可以显示出人品的高低(2分);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2分)。 解析:先要说明具体内容是什么,“证明在舟的有限格局下,在危难时刻,可以显示出人品的高低”;在说说作用,丰富内容,增加文化底蕴。【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

8、。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16.屈原与苏轼相隔千年,就本文看来,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他们在舟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写了许多与舟(船)有关的文章(文句)(2分);这些文章(文句)和他们本人都流传不朽(2分)。 解析:先找准答题区间,在第3、6段,找到相似处即可。需要根据全文作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如“他们在舟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写了许多与舟(船)有关的文章(文句)”等等。【思路

9、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17作者认为舟中的人生“前途叵测”,却又“喜欢这样”,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说明。(6分)【知识点】

10、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不矛盾(1分),虽然在舟中的人生往往波折起伏(1分),容易导向虚无,不如在陆地上安定平稳,有许多 未知因素增加人生的不确定性(1分);但是只要在舟中,就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1分),世界更加开阔自由(1分),人生体验更丰富更有价值,使人更清楚地了解人生,认识生命(1分)。 解析: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再说说对“舟中的人生前途叵测”的理解,即在舟中的人生往往波折起伏,容易导向虚无;再说说作者“喜欢这样”的原因,在舟中,就开始了对幸福孜孜不倦的追求,世界更加开阔自由,人生体验更丰富更有价值。【思路点拨】散文所表现的内涵有

11、社会的、自然的意义,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尤其是情感内涵。对作品内涵进行挖掘,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内容、思想与时代背景,二是把握作品中的词语的含义、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18本文引述路易加迪的话,认为中国文化有强烈的时间意识,而石头城堡里的欧洲人孕育出空间意识,你认为如何? 请举例阐述。(7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参考一:赞同(1分)中国诗词中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感悟时间流逝、生命

12、短暂的作品比比皆是,显示中国文化有强烈的时间意识(3分)。而在普希金的致大海中,则盛赞大海博大的胸怀和磅礴的力量,显出巨大的空间感(3分)。 参考二:不赞同(1分)中国文化中空间意识也很强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既表现悠远的时间,又有开阔的空间意识(3分)。而西方文化也有强烈的空间意识,如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对事物在时间流逝中时刻在变化的深刻理解(3分)。(若举文章中的例子给1分)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先明确观点“赞同”还是“不赞同”;再结合文本谈自己对“中国文化有强烈的时间意识”的

13、理解;最后形成答案,注意答案的简明、条理。【思路点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201501)word版】N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朗树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朗树就属此类。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

14、乡亲们都叫它朗树。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朗树多枝,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

15、,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抓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冼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会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

16、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身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侧身其中。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