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71567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2018中考语文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说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12篇 马 说,一、重点字词 通假字 (1)食之不能尽其材 “_”通“_”, 意思:_ (2)才美不外见 “_”通“_”, 意思:_,食 饲 喂 见 现 表现,知识盘点,(3)食之不能尽其材 “_”通“_”, 意思:_ (4)其真无马邪 “_”通“_”, 意思:_,材 才 才能 邪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 古今异义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_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故虽有名马 古义: _ 今义:虽然,这样之后 即使,(3)祇(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 _ 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

2、人 (4)是马也(SJ课后习题) 古义: _ 今义:判断动词,仆役 这样,(5)一食或尽粟一石(SJ课后习题) 古义: _ 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6)安求其能千里也(SJ课后习题) 古义: _ 今义:安定,有时 怎么,虽有千里之能 _ 安求其能千里也 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 一食或尽粟一石 _ 策之不以其道 _ 执策而临之 _,(1)能,(2)食,(3)策,才能,能力 能够 通“饲”,喂养 吃(SJ课后习题) 鞭打,驱使 鞭子(SJ课后习题),3. 一词多义,4.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原意:完,没有了, 在句中意思是:_ (2)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食或

3、尽粟一石 原意:完,没有了, 在句中意思是: _,使尽 吃尽,(3)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鞭子, 在句中意思是: _ 安求其能千里也 原意:一千里, 在句中意思是: _,鞭打;驱使 日行千里,5. 重点实词 (1)祇(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 _ (2)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_ 槽枥:_ _,只是辱:受屈辱 两马并驾 槽和枥都指马槽,这里是同义 复用,指喂牲口的槽,(3)不以千里称也 称: _ (4)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_ 或: _ 粟: _,著称 吃一顿 有时 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 等:_ (6)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_ (7)策之不以其道

4、道:_,犹,尚且 等同,一样(SJ课后习题) 怎么 正确的方法(SJ课后习题),(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_ (9)执策而临之 执:_ 临:_,通晓 握 面对(SJ:到(它)跟前),二、重点句子翻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3.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4.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三、问题探究 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

5、看起来是否正确?(SJ课后习题) 变式提问: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须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答:千里马固然需要被人发现,受到重视,有机会展示才能而成名。但如今,我们不能坐等机遇,更不能错失良机,“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埋怨别人是不可取的,幻想一举成名是不现实的。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也要抢抓机遇,这样才能增大成功的希望。,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J课后习题) 变式提问:课文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想想看,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SJ课后习题) 答:抒发了作者怀

6、才不遇的愤懑,批判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3.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答: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食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4. 课文表面上说马,实际上喻人。熟读课文,谈谈作者为什么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呢?(YW课后习题) 答:韩愈在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重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是及三门,而阍人辞焉。”仕途坎坷,加之

7、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心明主难遇,在这种情况下写了马说。,5.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意思对即可),二、(2015商丘一中二模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金题演练,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

8、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二)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图谗口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冯异:人名,汉代名将。章:奏章。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诮:qio,责备。大司马:官名。,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不

9、以千里称也 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才美不外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安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略无慕艳意(送东阳马生序节选),B. 见,C. 安,D. 意,A.称,D,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只是埋没在仆役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3. 语段(一)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请你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的寓意分别是什么。(3分),“千里马”比喻“人才”,(1分)“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的人”

10、,(1分)“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1分)(共3分),4.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谈到了统治者和人才的关系问题,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2分),语段(一):埋没、摧残人才;(1分) 语段(二):信任、保护人才。(1分)(共2分),四、(2016预测)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11、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二)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选自和氏璧),注: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刖:音“

12、yu”,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奚:何,为什么。 理:加工、雕琢玉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只是。 B.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C.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食物。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C,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3. 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3分),成功离不开机遇,这个道理,无论古今都是一样的。(1分)但时代、环境在变,“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有些过时,我们不能坐等“伯乐”,不能只耽于幻想,而要去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表现自己,主动创造机会,散发光芒。(2分)(共3分),4. 两个语段都暗写“人才”,语段(一)中的千里马和语段(二)中的玉璞的结局有何不同?都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4分),语段(一)中,千里马没有遇上伯乐,最终和普通的马一样死于马厩;(1分)玉璞虽然两度被指斥为石,但最终还是被发现,被琢磨成宝玉。(1分)虽然千里马与玉璞结局有所不同,但都比喻“人才”,反映了统治者浅薄无知,很多有才能的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被埋没的社会现实。(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