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170896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课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考 点 预 览,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考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考点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考点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考点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考点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考点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点 把握,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

2、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要提示: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

3、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2、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社会存在一变化,社会意识就必定立刻发生变化的观点是错误的。,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例1:(09山东卷)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4、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 B. C. D.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 分别考查价值观的作用和价值的选择;虽然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但价值观对社会的作用题干并没有体现。,B,例2:“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碴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一样” 鲁迅的这段话不能说明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个人的意识受着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的制约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5、 D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意识具有阶级性,C,例3: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物质资料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

6、分配,三要素,三方面内容,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各自的含义(略) (2)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

7、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易错提示: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否先进。 正确的说法是: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总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

8、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9、律; (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1、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特点: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不需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来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正确认识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考点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例4:(09安徽1)新时期我国

10、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B C D 【解析】有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例5: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 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突破个体农户经营的局限,先后实行了

11、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替了低效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一种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材料中我国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探索历程。,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材料中我国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探索历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2分)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20

12、世纪五十年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说明了这一点。(2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都是中国农民创造的。(2分) (其他说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

13、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 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考点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

14、要保证。,考点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反对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例6:【09年福建】 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回答: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15、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解析】小岗村农民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C项正确。,C,例7:【09年江苏】 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再次证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作用。B、D两个选项不符合社会变革的角度;C项错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故排除。,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