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67859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快乐考生】2015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28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真题实战演练 人民版命题视角透析1从近年来的考题看,主要侧重对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并兼顾其他学派的思想的考查,复习中注意掌握儒家思想以及其他各学派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能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外思想家的思想。2从命题角度看,儒家思想的许多合理部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容易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真题实战演练1(2013重庆

2、卷)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A、B、D三项均与题干所示思想特点不符。本题选C项。答案:C2(2012海南卷)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

3、为先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好礼”“好义”“好信”,并没有反映“民本”和法治,故A项和C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项错误。礼、义、信都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答案:B3(2011上海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本题考查儒家、道家、法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道家主张清静寡欲的个人修养,法家主张做事要坚持原则,儒家则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的待人原则,故选B项。答案:B4(2011福建卷)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律疏议认为,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就像“昏晓阳秋”那样“相须而成”,故选D项。答案:D5(2011大纲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

5、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虽然确立了诸侯国同周王的臣属关系,但中央对地方诸侯国控制是有限的,也未做到君主大权独揽,故排除A、B两项。但是周王天下共主地位的确立却为秦汉的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C项正确。答案:C6(2011广东卷)“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解析:材料认为施仁政应该从“正经界”开始,确定土地的界限实际上是确定土地的归属,孟子认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材料没

6、有关于赋税、均贫富和君民关系的信息,A、B、D三项错误。答案:C7(2011安徽卷)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BCD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儒、道、佛三家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本题体现安徽地方特色,解题时抓住每个建筑图示的文字。图徽州牌坊群体现儒家守节、忠义等伦理思想;图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体现儒家思想;图安庆迎江寺是寺庙,体现佛家思想;图涡阳老子庙体现道家思想。由此判断B正确。答案:B8(2012山东卷)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

7、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A.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排除。B.道家主张清静无为,排除。C.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正确。答案:D9(2012北京卷)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

8、背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道家与儒家思想出发,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答案:(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10(2012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9、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

10、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

11、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多元性(兼收并蓄)。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11(2013江苏卷)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12、,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的影响。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政治主张”这一设问角度。第(2)问分句概括归纳材料作答,注意言简意赅。答案:(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