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6052098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常学案】2014-2015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第23课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后知能检测试题(新版)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C西藏问题 D澳门问题【解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答案】B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A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C有了法律依据 D得到了成功实践【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 ,宪法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

2、法保证。【答案】C3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A“区域自治” B“政治协商”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A项是我国的民族政策;B项是我国各民主党派参与政治的方式;D项通过于1992年。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答案】C4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A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B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省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论在台湾

3、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都是在中国这个统一国家内部实行的。【答案】A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结果。这次会谈是()A1937年国共谈判 B1945年重庆谈判C1949年北平和谈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下半期”。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20世纪80年代,故D项正确。【答案】D6“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A开国大典 B“文革”结束C香港回归 D改革开放【解析】从材料中“喜迎回归”的信息可以看出与香港或澳门有关,再

4、结合“求和割地”可知只与香港回归有关。【答案】C71987年3月5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说:“香港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九七年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此报道说明香港人民()A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B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C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D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案【解析】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得到了广泛认可,材料中香港人民信心与日俱增,体现出香港人民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针。【答案】D8回归十多年来,澳门更加繁荣稳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澳门政治经济基础好B伟大的祖国是其坚强后盾C“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澳门人的勤劳【解

5、析】澳门回归祖国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这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主要原因。【答案】C9在厦门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副对联“厦门金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轰炮”。对联中的局面直到告台湾同胞书的出台才结束。关于这部文献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B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C结束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状态D成为反对和遏制的法律依据【解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是统一中国,并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发展。【答案】B10“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

6、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儿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A和平统一祖国B反对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C加强两岸交流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解析】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称为“九二共识”。【答案】D11台湾乡土文学家钟理和有这样一句话:“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这表达了()A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B海峡两岸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C实现统一是台湾各党的迫切要求D“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解析】“原乡人的血”等说明海峡两岸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表达出

7、台湾人民渴望结束分裂的心情。但A项不符合题干意思,C、D两项均与此无关。【答案】B12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下列说法中,对上文理解错误的是()A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B中央放弃了通过协商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的做法C沉重打击了分裂势力D中央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解析】通过协商谈判实现和平统一是中央政府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战略,不可能放弃。【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

8、: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治安状况良

9、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11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

10、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解析】本题依托所给材料,考查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在完成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有效信息,根据问题要求进行归纳和概括。第(1)问重在有效信息的提炼和概括,把对台湾问题的态度转变前后进行说明。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理解到考查了“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根据相关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需对材料三、四中港澳取得的成绩

11、进行概括说明,而不是具体的成绩。“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问设想较好,需要学生一定的把握。第(4)问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总结和对材料的高度概括,根据理解来进行回答。【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相同: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

12、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14浅浅的台湾海峡,是国之大殇,乡之深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春愁材料二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一生爱国,风范长存。他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曾动情地诵读了这首哀歌,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材料三“历史应该是一面镜

13、子,而不是一条绳子。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作为,看到前人的教训,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绳子是一种纠缠,让过去的冤孽影响到现代人理性的思考,两岸的历史和未来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包括在座的所有的台湾和大陆的同胞们跟相关的政治人物能有更大的智慧,让中国人共同处理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宋楚瑜清华演讲节选材料四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在一年之内陈江三次会谈签署了9项协议。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从当初的每天数百人,激增至现在的每天三四千人,促进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受到台湾绝大多数人民的欢迎与支持。(1)材料一诗中的“割台湾”是指什么事?此后台湾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

14、(2)材料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意愿?目前影响台湾回归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4)材料四的文字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割台湾”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抗日战争胜利,收回台湾。第(2)问由材料可知是渴望祖国统一的意愿;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从国外和岛内两方面分析。第(3)问是“一国两制”方针。第(4)问根据材料四分析即可。【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收回台湾。(2)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其含义主要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4)两岸交流合作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缺乏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两岸人民期待经济交流、文化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