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6044904 上传时间:2019-03-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下册反思1、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虽然学生已接触

2、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2、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

3、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

4、作了如下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

5、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3、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

6、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

7、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三、挖掘不足 有待改进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2、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止是一时之效,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预案的设计,课堂中顺学而导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4、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习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

8、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

9、,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 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习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习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5

10、、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3的倍数,于是产生认知冲突。再次观察,形成新的猜想,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利用这一结论,验证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6、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在“2、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感受颇深:1、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我围绕“2、5倍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老师和一名学生

11、惊醒比赛,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一个数是2或5的倍数,其中有什么奥妙”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3、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感到课堂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家庭,任何不成熟的想法在共同的交流中是可以成熟的,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列中。4、活动环节较多,一节课完成显得有些紧张,因此,有些内容还不能作深入的交流。5、虽然我的这节课不失

12、为一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但作为教师,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7、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创设情境,通过老师讲生活小故事的方式引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情景引入和猜测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分析等式含有的规律。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将例题 “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作分母或指定分子作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进行整装,通过“希希想要吃到5块蛋糕,婷婷想要吃到6块蛋糕,我将龙龙的蛋糕平均分成了48块时,该怎么分才公平

13、?”这一情境来进行教学。8、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教学反思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学习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在宣布了这样的上课方式后,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学生已经对分数的大小比较都自主学习了,其实我也根本没有让学生预习,数学课也不需要学生预习,这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而主动预习的,他们小组聚在一起讨论、分析,当教师给他们组加“星”时,高兴劲和成功感就油然而生。这种教学行为已经是学生主动实施了,不需要老师在后面督促,它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它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会延伸到课前,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课堂的学习已经自觉被延伸至课前、课外,课堂

14、上的被动接受成为课外的主动预习,也为下一堂课的复习做好了充分的准,所以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 上课以后我感觉到了,那些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后进学生,在组长领导下,后进学生也举手发言了,因为哪一小组举手发言多,哪一组还能得到“星”。所以组长不知辛苦地帮忙后进生,后进生也拼命的学习,这是学生可爱之处,这样老师再也不要为学生的厌学而犯愁了。后进生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当然用这种形式上课时,只要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老师也会给鼓励的,这点很重要的。在上课时,竟然有学生曹旭建告诉我:“曹老师,我从小就没回答问题,今天才知道回答问题是那样的爽。”我

15、惊喜,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学习方式吗?合作才能成功,互助才能胜出,孩子们已经开始明白了这一点了!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喜欢这样的学习内容,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出发点,也是我新课程理念下尝试的一种有效课堂调控教学模式,效果不错。9、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的教学反思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1、让学生参与教

16、学过程。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