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随堂演练(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803078 上传时间:2019-03-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随堂演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随堂演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随堂演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随堂演练(含解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解码】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随堂演练(含解析)一、选择题1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把他发动的冷战标榜为“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B苏联保障国家安全与美国称霸全球的碰撞C二战后实力大大膨胀的美国试图控制苏联D共同敌人法西斯被打败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解析:A题目的问题是“杜鲁门认为冷战的根源”,因而要从杜鲁门的角度出发;“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突出的是“共产主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因而A项正确;而B项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真正根源,但不符合题干中“杜鲁门认为”的

2、立场限制,故B项不正确;材料中杜鲁门强调美国发动冷战是迫于共产主义扩张的反应,而非控制苏联,排除C项。D项不是冷战的根源且无材料支撑。2(2014西安五校二模)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将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视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不诉诸武力的冷战方式保障了经济的安全B德国的再次统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冷战秩序的瓦解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D冷战秩序的瓦解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解析:D“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的坍塌”意味着冷战秩序的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的转折点”。强调了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的表述与题意相悖。B

3、项曲解了材料含义。3有学者说:“布雷顿森林体系虽为美元霸权提供了国际制度的平台,但美元霸权地位的真正起步却缘于冷战开始之际的马歇尔计划。”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A是冷战开始的标志B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C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苏D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控制解析:D材料强调的是美元的霸权地位,既是霸权,必是能控制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援助西欧的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金融体系,马歇尔计划不是其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C项表述本身没错,但不能说明马歇尔计划与美元霸权的关系,故不选。4(2014年福建文综,22)195

4、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D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材料中的时间信息说明,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提高农产品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项正确。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降,A项错误。B项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错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国际市场对其农产品价格影响很小,C项错误。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2)195

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解析:A本题考查欧共体建立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经济水平差距不大,B、C两项的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欧洲国家在近代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D项表述不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屡遭战争重创成为实现其联合的直接原因,A项符合题意。6(2014武汉四调)全球化正从“美国化

6、”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解析:A从材料信息看,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化”。如今的“全球化”却被异化成了“反美化”“去美化”,正是由于全球化,才出现了现在的“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现象,这导致美国的经济增长乏力。也就是说,以往的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但如今的全球化使美国的影响力

7、下降,造成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仅说明全球化影响了美国,但不能说明全球化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7(2014肇庆模拟)历史上的货币流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城市)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的商品中生丝量最大。而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当时的欧洲商人们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中国澳门进入了祖国内地。据樊树志国史概要整理材料二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

8、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丝银”贸易形成的背景。简要分析“丝银”贸易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美元发生变化的原因。(3)欧元的诞生对区域经济整合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当代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组织?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东西方贸易”“丝”“银”三点结合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及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等史实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且促进了商品经济

9、的发展。第(2)问依据材料二时间信息,与罗斯福新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史实相联系分阶段分析原因。第(3)问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到达亚洲;葡萄牙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白银;中国丝纺织业(手工业)发达。影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2)原因: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发战争财,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经济霸主地位。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经济“滞胀”现象,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贸易出现逆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欧共体、日本的冲击等。 (3)组织: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