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学问和智慧》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5696789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学问和智慧》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3《学问和智慧》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3《学问和智慧》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3《学问和智慧》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学问和智慧》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1).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讨论并归纳: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三、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第(1)段 1、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中心句是 。 2、第(1)自然段的段内结构是什么?中心句是如何论证的?明确:这个段落结构是“ ”。

2、,使得被说明的对象“学问”与“智慧”特点突出,读者可以迅速感受二者的“区别”。第二课时五、第(2)段 1、第二段一共有6句话。第一句“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什么作用?明确: 2、第(2)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为什么? 第二段的主要意思 。 因为在第(2)段中,作者有两个平行的见解:“有学问的人不是都有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问句的以简驭繁、提炼本质);“有智慧的人不是都有很好的学问”(“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的提炼),而这两个见解都是对“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的反驳,因此,第二段的主要意思应该是“ ”。 3、第(2)段中作者使用了

3、什么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明确: 4、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讨论并归纳:学问:是 。智慧:是 。六、第3段中心句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本段是呈“总分”态势,先总说,再分述,这段的举例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1、中心句是“ 。”2、 。小结: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 之处看见了 ,以证明 ,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3、这段的“述”,是先简述 ,再详写 。这段的 ,形成了鲜明的 。七、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讨论并归纳:主要区别是一个能 ,另一个不能

4、 。第三课时八、第(5)段 1、第五段的哪个句子与上下文意思钩连?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 明确:第五段 ,是一个关键语句,前一个分句“ ”承上“ (书籍是学问的传播承载者)”,后一个分句“ ”开启下文内容。 2、句强调了“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然而“为什么说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这是一个非常不好说的难题,作者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 明确:作者在解说“无学问的智慧”时就使用了 (句);同句构成了 ,以“惟有” “惟有” “也惟有”带出一连串比喻,层层深入地证明了“ ”。在这个对比论证中,针对,使用“不是而是”,反向呼应赞美智慧“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句照

5、应了句的“智慧以学问做基础”提出“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3、:这一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安排对议论展开有什么好处? 明确:第五段的结构 ,这样的分析方法便于读者明晰道理,分辨异同。九、 第(6)段 1、这是收束全文的一段,作者是如何安排内容的? 讲解:作者在收束全文时,依然期待读者能够从普通的生活现象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因此,他使用 论证,再次形象生动地将“ ”比作了 ,将“ ”比作了“ ”,句则进一步斩钉截铁地使用两个“决不能”表明了 。句继续使用 ,前一个分句“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承上,强调 ,句的后一个分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

6、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启示读者 。带读者回看“美术史”“建筑史”,使前面贴切的比喻出的道理确凿无疑。句是作者的见解“学问和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句则是作者的 :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那智慧的作用是“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如果将(36)分为两层,该如何划分?它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十、课堂小结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对我们很有启发。十一、布置作业:1、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2、根据汉字写拼音铢( )郤( )窾( )犀( )矻( )探骊( )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无关宏旨:不涉及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宏旨,大意,主要的问题。物竞天择: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犀锐:坚固锐利。晦( )塞( ):晦涩不畅。豁( )然开朗: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鞭辟( )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浮光掠( )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寸积铢累:指一点一滴地积累。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十四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