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奉新一中2015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奉新一中2015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试题新人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奉新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考物理试卷选择题(第1-8题单选每小题3分;第9-12题多选,每小题为4分,共40分)1关于电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点的电场强度大,该点的电势一定高 B某点的电势高,试探电荷在该点的电势能一定大 C. 某点的电场强度为零,试探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一定为零 D某点的电势为零,试探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场力一定为零2一对等量正点电荷电场的电场线(实线)和等势线(虚线)如图所示,图中A、B两点电场强度分别是EA、EB,电势分别是A、B,负电荷q在A、B时的电势能分别是EPA、EPB,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EAEB,AB ,EPAEB,AB ,EPA EP
2、B CEAB ,EPA EPB DEAEB,A EPBAV2V13.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初速度为V2的木块A,冲到水平传送带上,传送带以速度V1(V1V2) 保持匀速运动,V1的方向与V2的方向相反。木块A在传送带上滑行一段距离后,与传送带相对静止,也以V1运动,则这段过程中因摩擦而生成的热量为( )A BC D4“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后通过自带的小型火箭多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于2010年10月ll曰上午11时32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顺利进入轨道高度为l00公里的圆形环月工作轨道。已知“嫦娥二号”绕月运动的周期约为ll8分钟,月球
3、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与“嫦娥二号”绕月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之比约为220,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30天。利用上述数据,可估算出此时地球对“嫦娥二号”的万有引力与月球对“嫦娥二号”的万有引力的比值约为( ) A2 B0.2 C D. 5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轻绳跨过定滑轮使之与盛有沙子的小桶相连,已知小车的质量为M,小桶与沙子的总质量为m,把小车从静止状态释放后,在小桶下落竖直高度为h的过程中,若不计滑轮及空气的阻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轻绳对小车的拉力等于mg Bm处于完全失重状态C小桶获得的动能为m2gh(m+M) D小车获得的动能为mgh6.如图所示,匀强电场E的区域
4、内,在O点放置一点电荷Q.a、b、c、d、e、f为以O为球心的球面上的点,aecf平面与电场平行,bedf平面与电场垂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b、d两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Ba点的电势等于f点的电势C点电荷q在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移动时,电场力一定不做功D将点电荷q在球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移动时,从a点移动到c点电势能的变化量一定最大7绝缘水平面上固定一正点电荷Q,另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O)的滑块(可看作点电荷)从a点以初速度v。沿水平面向Q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减为零,已知a、b间距离为s,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为g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滑块在运动过程中所受Q的
5、库仑力有可能大于滑动摩擦力 B滑块在运动过程的中间时刻,速度的大小等于 C此过程中产生的内能为q1DCNMAxOq2D、Q产生的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8两电荷量分别为q1和q2的点电荷放在x轴上的O、M两点,两电荷连线上各点电势随x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N两点的电势均为零,ND段中的C点电势最高,则 ( ) AN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B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零CNC间场强方向向x轴正方向D将一负点电荷从N点移到D点,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9许多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且通过实验亲手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B伽利略科学思
6、想的核心是把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在该核心思想引领下人们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C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库仑扭秤实验得出了库仑定律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并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规律ABO10如图所示,长为L的轻杆A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B,另一端固定在光滑水平转轴O上。现让轻杆在外力作用下绕转轴。在竖直面内匀速转动,在轻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从0900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B受到轻杆A作用力的方向一定沿着轻杆A指向0B小球B受到的合力的方向一定沿着轻杆A指向0C小球B受到轻杆A的作用力对小球B做正功D小球B的机械能守恒 ABhv011.如图所示,高为h的光滑绝缘曲面,处于方
7、向平行于竖直平面的匀强电场中,一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小球,以初速度v0从曲面底端的A点开始沿曲面表面上滑,到达曲面顶端B点的速度仍为v0,则 ( )A电场力对小球做功为BA、B两点的电势差为C电场强度的最小值为 D小球在B点的电势能小于在A点的电势能12.如图所示,A、B为两个带等量正电的点电荷,O为A、B连线的中点以O为坐标原点、垂直AB向右为正方向建立Ox轴下列四幅图分别反映了在Ox轴上各点的电势和电场强度E随坐标x的变化关系,其中可能正确的是( ) A B C D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图乙13(1)图甲的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是_ _mm;(2
8、)图乙的游标卡尺的读数是_ _mm。图甲14.用频率为50Hz的电源和落体法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某同学正确地完成操作后,选了如图所示的纸带进行研究。其中O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3个点,该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O到A、B、C各点的距离,数据记录在图中(单位cm).该同学所用重锤的质量为1kg ,并利用重锤在OB段所显示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他用AC段的平均速度表示B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则该过程中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 _J,动能的增加量为_ _J,(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用这种方法验证时总是重力势能的减少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_
9、_(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m/s2)15(8分)某兴趣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验证动能定理”。如图。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接,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两点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下表是他们测得的数据,其中M是小车、砝码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的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M的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1)根据测量数据计算,表格中 ;W3= 。(2)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纸
10、上标出和W3对应的数据点,并作出图线。(3)图线没有通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 。三、计算题(共5小题,共40分,解答下列各题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表达式和重要步骤。只写最后答案的不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6.(9分)如图所示,质量m=20kg的物体在恒力F=20N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运动x=1.0m,力F与水方向的夹角=370,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5,求该过程中:(sin370=0.6,cos370=0.8)(1)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2)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的大小;(3)物体获得的动能EK。17.(9分)匀强电场中的A、B、C三点构成一边长
11、为a的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场强方向平行于纸面具有初速度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从B到A动能减少E0,质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从C到A动能增加E0,求匀强电场的场强(不计重力)18(10分)如图所示,竖直固定放置的光滑绝缘杆上O点套有一个质量为m、带电量为 -q的小环。在杆的左侧固定一个带电量为 +Q的点电荷,杆上a、b两点与Q正好构成等边三角形。已知Oa之间距离为h1,a、b之间距离为h2,静电常量为k 。现使小环从图示位置的O点由静止释放,若通过a点的速率为。试求: (1)小环运动到a点时对杆的压力大小及方向;(2)小环通过b点的速率。奉新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考物理答题卡选择题(40分)
12、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3 14. 15(1) (2)图略(3) 三计算题(9+9+10+12+10=50分)16. (9分) 17. (9分)18(10分)ABC53F19(12分) 如图,一根直杆由粗细相同的两段构成,其中AB段为长x1=5m的粗糙杆,BC段为长x2=1m的光滑杆。将杆与水平面成53角固定在一块弹性挡板上,在杆上套一质量m=0.5kg、孔径略大于杆直径的圆环。开始时,圆环静止在杆底端A。现用沿杆向上的恒力F拉圆环,当圆环运动到B点时撤去F,圆环刚好能到达顶端C,然后再沿杆下滑。已知圆环与AB段的动摩擦因数=0.1,g=10m/s
13、2,sin53=0.8,cos53=0.6。试求:拉力F的大小; 拉力F作用的时间;若不计圆环与挡板碰撞时机械能损失,从圆环开始运动到最终静止的过程中在粗糙杆上所通过的总路程。20(附加题10分)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其形状为半径R=0.5m的圆环,MN为其竖直直径,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h=2.4m。用质量m1=1.0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物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4,CB=0.5m,BD=2.5m,释放后弹簧恢复原长时物块恰停止在B点。现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1kg的物块仍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块从桌面右端D飞离后,由P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g=10m/s2)。求:PODhABCMN(1)物块m2飞离桌面的速度大小。(2)物块m2在圆轨道P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3)物块m2的落地点与M点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