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64684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闻访谈(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

2、飞行训练任务。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

3、边。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轰鸣。震得人心中

4、翻腾。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每次歼15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置。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时的位置。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能失败。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

5、,他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兴奋。激动得忘了病痛。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电话。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成功,离舰,鲜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

6、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辛苦了。”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11月25日,在外奔波17天的罗阳最后一次乘车回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不久他就牺牲了。B罗阳是11月18日登上“辽宁舰”并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的,上

7、舰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急着将今后8天的日程做安排。C在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和“辽宁舰”进行“体检”的几天里,罗阳依然闲不下来,他一直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并思考着中国航空的未来。D11月23日、24日是海试日,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就要首飞,罗阳既兴奋又感到压力巨大。E本文撷取罗阳生命中最后的八天七夜的生活片断,描写他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航空英雄”的伟大人格。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11月25日在车上的是罗阳的遗体。B项,“他第一件事就是急着将今后8天的日程做安排”分析不当,应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

8、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E项,“关爱亲人”在文中无体现。答案:CD2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首先要从整体上看文章语言的句式特点,描写手法的运用及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然后找出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语言简洁、条理清晰。答案:运用短句,简洁有力。如“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分析“轰鸣。震得人心中翻腾”“成功,离舰,鲜花”等亦可)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语言贯通。如“他向海军询问向空军询问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使用排比句式,表现了罗阳工作的紧张繁

9、忙,体现他强烈的责任心。(分析“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等亦可)形象生动。如“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压力之巨大。(分析“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等亦可)(答出其中两条即可)3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6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日记体一般有以下几个好处:日记按时间顺序展开,这样事情的发展脉络比较清楚;日记的表达方式很随意,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说明,能更真实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篇幅上,可以写片断,也可以写篇章;组合形式上

10、,一般是开篇要有日期、星期、天气(前两个因素也可以只取其一),文中的日期可以间接地渲染环境,天气还可以映衬心情。答案:以日记的形式,便于展开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晰。突出时间的紧迫性,渲染强调人物工作的紧张和面临的压力之巨大。回忆这一段时间中人物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便于更全面地表现罗阳,表达对他的追忆与缅怀。(意思对即可)4罗阳为国家航空事业献身的事迹感人,但他英年早逝又给我们留下了遗憾。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事业和生命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只要考生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罗阳之死光辉的一面和给人留下缺憾的一面,就不难作答此

11、题。光辉的一面是,为祖国航天事业献身,死得其所,千秋留名;遗憾的一面是,不爱惜身体,本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却英年早逝。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首先,一个人要有热爱事业的精神。罗阳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夜以继日地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说明,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投身于事业,才能有所成就。其次,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为了事业而不珍惜生命,只知工作不知休息,一旦失去了健康,只会使事业半途而废。所以,要在爱惜身体的前提下投身事业,做到两者兼顾。(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我很犀利,我很善良专访李承鹏作家李承鹏,“前身”是位足球记者。曾是八千“足记”大军中一员的

12、李承鹏,至今不能忘记1996年自己第一次被封杀的经历,是年9月1日,如今的中超当时还叫甲A,山东主场对阵四川全兴。当值主裁判一次有争议的判罚,导致四川全兴被攻入一球。“隔了五六米远,裁判居然能吹越位,大家都很愤怒,说:小李,你文笔好,我们明天都写。”第二天,斩断黑手和改革改到哪里去两篇文章登载在四川体育报足球风头版上。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当然是李承鹏。此外,再无其他批判“黑哨”的文章。惩罚他的是箴言式的十六个字: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不仅如此,当初的那些“共谋者”也反戈一击,对他群起而攻之。此后多年,他又被封杀了18次。但他想说的话,坚决要说,像

13、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足球评论、杂文都太短小,他要开辟新的战场,他要写小说。“因为我得创造一个世界,我是这个世界的王。这个世界中,坏人总是不得好。我是王,我来决定好人才能得好。”李承鹏的小说在畅销之列,但写作技艺并不被圈内人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冒”,急于争辩、驳斥。评论家谢有顺为李承鹏的新作李可乐抗拆记写了一篇书评让无声的中国发声,文中说:“李承鹏以他的直接和凌厉,用暴力拆迁做引子,说出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说出了当代中国的匮乏。他在李可乐抗拆记一书叙事上的粗疏和过度漫画化,有时会使阅读变得太具娱乐效果,但这并不能掩饰此书的风骨。尤其是在一个喧嚣和静默尖锐对立的年代,正视现实,说出真话,肯定

14、比艺术修辞上的打磨、雕琢更重要。因为一句真话有时比一个世界还重。这篇评论,声援之中,不失公允。李承鹏在微博上转载了这篇文章。李承鹏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点儿善事,必是自然而然的。“512”汶川大地震,李承鹏开着车冲到灾区,在死人堆里扛人。“一身都是鲜血,哪个作家那时候像我这样?”当时,李承鹏只有8万元存款,他捐了20万元,其他都是借来的。谈起公益,李承鹏不愿多说,这是他内心的“秘密”,还因为,“闷了那么多年,现在才说,人家说你出新书了炒作。不说了,做了就做了”。少见的温和。温和之外的李承鹏,对看不惯的事情,对不同的意见,一定要发声,甚至是讨伐,而且不遮掩、不文饰,像匕首投枪,带着血溅三步的决绝和勇猛。从刚走出校门到混迹社会多年,这一点上,在李承鹏身上似乎未曾改变。“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他说,“但是我很善良。”(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足球记者的同行们鼓动李承鹏写文章批判“黑哨”,自己却不写,甚至在他受处罚时落井下石,体现了人心的险恶。B登载李承鹏两篇批判“黑哨”文章的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取决于李承鹏的文笔而不是其他因素。C李承鹏不惜举债救灾,做了许多公益的事,也不愿多说,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D圈内人对李承鹏小说的技艺并不认可。李承鹏对此很感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