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5564517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9.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2农业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农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古代水利灌溉 (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4土地制度 (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

2、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3)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了。,5生产技术:精耕细作。 6地位(立国之本):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否和政权的兴衰。,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私商代替官商占据了主导地位。 (3)宋代商品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获

3、得较大发展。,2特点 (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限制逐渐减少。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4)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3“市”的发展 (1)秦朝: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2)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 (3)唐朝:“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2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3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是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经济,形成了广大的农区,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的存在为补充。,4铁

4、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5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较早形成南稻北粟的经济格局。 6我国古代各地区和各民族农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本题易错选为C。主要由于仅以末句“衣被天下”下结论。其实,“明代福建成为全国经贸中心”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综合材料

5、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句充分反映了其商品经济活跃。“衣被天下”即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之一。正确选项为B。防范此类错误就要对题干材料通览整体,不可仅据一词一句妄下结论,应立足各种信息综合推论。 答案:B,解析:本题易选错主要由于对均田制这一概念理解不透,进一步对井田制、田庄和租佃制等混淆不清。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正确答案为C。防范这类错误就要在学习中一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动态性,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由对象的固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二要注意将同类的概念列表对比,在比较中深化理解,准确把握不同概念的内涵。 答案:C,农业税的

6、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 B C D,解析:本题出错主要在于对表格形式命题的解题思路不清所致,因感到无从着手、随意性增强而出错。农业税的“消”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削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税率降低引起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到清朝,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说法不符合史实。宋代随着商业外贸的发展,非农业税不断增长,符合题意。由表格中非农业税所占比例可知,非农业税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C。这类题目的解决一要抓住设问所依托的“核心词”,即行、列中的“项”;二要注意数字的升降所反映

7、的问题;三要再现所学基础知识。 答案:C,解析:本题错选A、B、D的可能性都很大。本题错选主要由于对教材的表述和结论与题干情境信息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产品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贵族使用。此类错误的防范一是要准确理解新情境材料的寓意;二是对教材的结论要理解到位,平时学习中不可一味地死记硬背。 答案:C,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地图信息可知,

8、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战争频繁,人们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于是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尚在北方,还没有完成向,南方的转移,A项不正确;B项与地图的信息无关;C项在地图中没有体现。故选择D项。 答案:D,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 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 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战国时期,内蒙古地区属于北方游牧部落控制区,“内蒙古等地

9、也有燕国货币出土”说明正确;在北京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说明正确;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赵国的邯郸等都是著名的商业中心,错误。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答案:A,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地图以及古今地名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这四处名窑的所属省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钧窑在河南省禹州市,定窑在河北省定州境内,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

10、。因此本题选D。 答案:D,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及对基本史学知识的掌握。由所给的材料可知,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所以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因此本题选B。 答案:B,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会馆概念的理解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同乡

11、商人们建设工商会馆是为了招待行旅,存放货物,而不是作为地方的商业中心,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材料都有所体现;由材料中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的记载可看出苏杭两地间的商贸联系,故A项说法正确。 答案:B,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两汉时期,西北地区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楚国孙叔敖修建的芍陂、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等灌溉工程;由西北的地理条件可知正确。故选C项。

1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倾向,故选D项。A项错误,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明确体现了百姓重商的情形;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答案:D,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故A、C错误;图片无法体现雇佣关系盛行的特征,故D错误;图片反映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体现我国古代农民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 答案:B,解析:

13、本题考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下出现的经济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张瀚认为农业和工业应该比重适当、协调发展,C正确;由“农末适均”可知A、B错误;由“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可知D错误。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土地政策,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解决百姓的土地问题是施行仁政的前提,只要人民获得了土地,社会就可以安定下来(“可坐而定也”)。故C项正确。 答案:C,解析:小农经济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人们终生劳动,才能勉强维持饱暖。 答案:C,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

14、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 B反映封建时代人们的安乐和富足 C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当时“世外桃源”只能是虚构的,解析:本题借助文学艺术的形式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体现考纲中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特点的命题思想。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农民也就是勉强度日,根本不可能出现富足的情况。 答案:B,3有人认为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导致了西周分封制的终结,其主要依据是( ) A齐国

15、不再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B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 C周朝的文化延续性被中断 D管仲破坏了贵族统治政治制度,解析:“相地而衰征”是春秋时期齐国所实行的一项新的土地租税制度,它实质上是以实物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各国的赋税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井田制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制经济。周天子逐渐失去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最终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答案:B,4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 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 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 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A B C D 答案:A,5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的地位日益提高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解析:官营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但官营手工业产品没有面向市场,故A、C说法不正确。西方工业品倾销出现在近代,故D说法不正确。 答案:B,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