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439679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教师用书(必修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考纲解读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思维导图考点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2、)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

3、,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4.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5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6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

4、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36(2)(3)(4)2015山东文综,562014广东文综,32012海南地理,1415以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中亚、非洲

5、等区域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

6、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解析第(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第(2)题,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

7、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3)题,可从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考向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23题。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

8、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2.C3.D解析第2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第3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这样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开展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即将修建的

9、“中巴铁路”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下图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材料二下图为喀什和瓜达尔气候资料图。印度河流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多繁华的古代城市不断受到沙漠的蚕食。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绿洲地区发展的启示是_。答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等(任答3点)解析该区域气候干燥,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植被破坏导致的土地荒漠化等,因而我国绿洲地区在发展时要注意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和注意生态保护等。考点二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1)主要分布区:黄

10、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7.1%。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

11、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5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南方丘陵山区

12、土层薄,表土一旦被冲蚀,很难恢复;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3重庆文综,911以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和云贵高原的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中等。考向一水土流失的危害1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

13、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

14、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

15、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该地形区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有利作用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考向二水土流失的治理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读下图,回答23题。2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A拦沙蓄水 B发电灌溉 C防洪抗旱 D调节气候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