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1386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宜春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众所周知,人类知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开始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面对陌生的自然界,开始关心自然,了解自然。客观世界是什么构成的呢,古代的哲学家们以各自的智慧提出了水成说、火成说、原

2、子说等等不同的回答。它们启发了后人,有的还为后来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深化了认识。但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历史的局限性,它们都未能、也不可能最终说服所有的人。于是人们进而考察人对自然界认识的过程及其能力问题。人是怎么认识客观世界的呢?人有能力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么?尽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着,然而只有自觉地掌握了这个过程,才能更好地推进这种过程。然而正如同客观物质世界的纷繁复杂一样,人的认识活动也是极其复杂的。尽管许多富有智慧的哲学家们对此作了种种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果的见解,认识深化了,但同样未能,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一致的见解。于是人们进而研究争论

3、不休的原因。人有能力正确地表达并交流各自的见解吗?怎样才能保证人们正确地使用语言,以避免误解,促进正确的交流呢?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以近百年的时间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由此,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便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二个转向。但同样由于问题的复杂性,至今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是白费口舌么?当然不是。通过研究,人们的认识大大地深化了,许多哲学家发表了种种精辟的见解,同对也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应该指出的是:有一些问题之所以不能解决是由于某些哲学家的看法的片面性的缘故。譬如,人工语言学派要求语言交流的绝对正确性,这是不正确的,是一种绝对主义。库恩的范式(语言)“不可通约性”

4、的观点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它推进了人类对语言的认识的深化。由于各人的立场、观点、历史条件、社会地位、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经验阅历等等的不同,对于同一个语词或同一句话的理解是可以不一样的。如对“质量”、“能量”等概念,不仅牛顿物理学家与相对论物理学家的理解不同,就是大人与小孩、中学生与大学生对它们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黑格尔曾说过:饱经沧桑的老者的训词,对于一个幼稚无知的儿童来说是难以完全理解的。然而认为语言不能绝对正确无误地交流,并不等于否定语言相对正确地交流。相对正确的语言交流还是可能的,尽管误解难免发生,但是误解还是可以设法减少或克服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是同一种片面性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以上所

5、述,作者认为,阅读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观点:既应充分肯定各流派的合理内容,又应看到由于观点、方法的问题而可能产生的种种缺点或不足。同时,对于这些缺点和不足,也应有一个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他们理论上的不合理性,又应看到这种不合理性背后可能隐含着的深刻的社会时代的意义。(摘编自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哲学家们关于客观世界的构成说给往后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启示。B关心自然、了解自然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C古代水成说、火成说等非但不能使所有人信服,反而给世界带来了复杂性与局限性。D人类认识活动极复杂,纵然

6、认识能力不断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见解也很难具有一致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语言学派主张语言交流的绝对正确性体现出一种思想的片面性。B20世纪西方哲学因其语言学转向掀起了人们对言语表达问题持久、广泛而深入的探讨。C文中黑格尔的话语形象地说明了在某种意义上,语言的交流具有“不可通约性”。D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误解难免发生,但并不能由此否定语言的相对正确交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客观世界是什么构成的”到“人是怎么认识客观世界的”,这种变化反映出人类知识发展的前进过程。B在作者看来,阅读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应具有全面的观点,学会以辩证思维

7、看问题。C对某一语词的理解之所以具有相对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各人观点立场、知识水平等的不同,文章认为这种相对差异性不属于“片面性”。D根据原文可推想,中医与西医虽语言体系有别却可相互沟通,这体现了语言的可相对正确交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l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移 交约雷丁 “休息!统统到校园去!” 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衫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老年女教师说。 “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青年女教师说。 “经过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老年女教

8、师说。 “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什么心理 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 “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老年女教师说。 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先天残疾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坏了,是很费钱的。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

9、,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做伴吧。”“这儿的人真守旧啊!”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颜色在这儿起了泡。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德温用一根线把它系在橱柜的钥匙上,在休息时把它点燃的。喏,这儿的一些花瓶我也都赠给您。”“千万别表示反对,”青年女教师心里想,“我今天就可以通知看守人,叫他把这些打扫干净。”“不过我得把纪念品带走。”老年女教师说,“您瞧见中间的抽屉了吗?里面尽是纪念品。这一切都充满着回忆

10、啊。”青年女教师注视老年女同事把东西一件一件地从抽屉里取出来,放进她那空的大公文包里。其中有一块污秽的淡红色的心,一只木制的拆启信封的刀,一只打着活结的人造小花球。从那两个孩子的角落里传来叫嚷声。女教师们转过身去一看,原来是那个先天残疾的孩子用假手打男孩的头。“喂!”老年女教师喊道,“托马斯,朗读一点什么给玛格丽特听吧。”她对青年女教师说:“玛格丽特有时显得不耐烦。这并不奇怪,我们只好原谅她。”老年女教师继续在放纪念品的抽屉里翻找。青年女教师走到窗口边去。“好啦,我收拾完了,”老年女教师说,“德根小姐,您可以接收这只橱了。祝您领导班级成功。我早说过,他们统统是可爱的孩子。您得注意,您放纪念品的

11、抽屉很快就会装满的。”“再见,孩子们!”老年女教师大声说。“再见,埃尔韦特小姐。”孩子们说。青年女教师在老年女教师的身后关上门,走到橱边,橱还是开着的。这时她发现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有只铁皮盒,盒里装满了纸条。女教师读最上面的一张纸条:“埃尔韦特,灰色老乌鸦,你滚到梅勒去吧。”在第二张纸条上有如下的韵句:“啊,老天爷。请,请您惩罚老埃尔韦特!”其余的纸盒上也都写着类似的咒骂语句。是用各种文体写的,绝大多数都写得整齐清洁,就和老年女教师给他们写的那样。青年女教师砰的一声关上铁皮盒,向门口跑去。“埃尔韦小姐!”她中断了喊叫。她本想喊:“埃尔韦特小姐,您还忘掉了一点东西。”但她又反过来想:“为什么

12、我还让她负担这只铁盒呢?也许是她故意留在这儿,留在这最底层的抽屉里的吧?可是这么多的纸条比花瓶还多。”青年女教师把铁盒放进那个空的放纪念品的抽屉里去。“这是基石。”她想。“休息完了,小姐。”托马斯说。青年女教师没有注意到铃声响了。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德根并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教育理论在她看来是“鬼知道什么”的东西,埃尔韦特的一些观点她也不以为然。B“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从埃尔韦特对孩子们的评价可以看出她了解并热爱这群孩子,能包容他们的缺点。C小说对德根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既符合她不便多言的年轻教师身份,也便于展现其心理意识的

13、变化。D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简单的物品移交过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5小说塑造青年女教师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6留下铁盒,是埃尔韦特有意为之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5分)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对话杨庆祥: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访谈嘉宾:杨庆祥(评论家、学者、诗人)凤凰文化:是怎么想要提出“新伤痕文学”这个概念的?杨庆祥:首先,我已经注意到了有大量的作品在书写“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涉及伤痕的问题。这些作品包括前辈作家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和最新的作

14、品日熄,还包括大量青年作家的作品。另一方面我又发现整个批评界或者说整个文化界并没有对这种倾向作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只是从非常简单的社会学角度比如“70后”“80后”等等来划分的。我恰恰认为中国当下所谓“50后”“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00后”其实都是同一代人,他们都在面临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伤痕或阵痛。他们分享了共同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在他们的表达里面有共同的诉求。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新伤痕文学”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历史语境,是时候说出我们的伤痕了。 凤凰文化:既然今天主要聊“新伤痕文学”,那我们先从“旧”的伤痕文学说起。伤痕文学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文革”的历史创伤),它是一个比较短命的文学现象,当时比较重要的作品如班主任伤痕,现在看起来是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那么属于“新伤痕文学”范畴的文学作品,也会具有相似的局限或者说遗憾吗?杨庆祥:八十年代的旧伤痕文学有个很大的局限,对事件的描述大于对人的描述,这就导致它变成一个非常短暂的潮流。当然它当时被终结也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新伤痕文学”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比如余华的第七天,在我的定义范畴里面它一定是“新伤痕文学”。但如果“新伤痕文学”止步于余华的第七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