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301217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国语记载“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祀,国之大节”可知祭祀是国家重要的事情,结合所学,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鼎由最初的烧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商周时期,青铜器作

2、为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也是身份的象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故排除ACD,选B。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需要掌握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结合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地位和用途即可得出答案。2.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

3、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3.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 D. 礼乐制度的破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是强调的等级秩序在礼仪上的体现。材料中明确可以看出诸侯僭越用了天子的礼仪,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

4、体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因此A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材料只是冲击了天子的权威。4. 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面推手属于礼乐制的内容,推手位置的不同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有密切关系,这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故材料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故B选项正确;A选项只反映了血缘关系的问题,过于片面,故A选项错误;C选项只反

5、映了礼乐制度的一面,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血缘亲疏决定了见面的礼节,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注意两个方面的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学生容易片面理解,断章取义,因此错选A或C,同时,对于礼乐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应该正确认识,礼乐制是为宗法制服务的。5.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

6、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项只体现礼乐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C。D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名师点睛】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要重点把握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要把握到这些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巩固统治以及对中国后世的影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领会这些制度的内涵。关于“礼乐制”,要分“礼”和“乐”

7、两个方面来把握,领会到规范“和而不同”的社会秩序。6. 根据所学知识及下侧示意图,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相同B. 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C. 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D. 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西欧封建制度是契约关系,与西周的封建制度本质不同;B项封君相对国王而言是封臣,因此在西欧封建制度中一个人可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但不能全面图中信息;C项庄园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单位,但也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图中西欧封建制度体现了基于土地

8、的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领主给予附庸土地,附庸效忠领主,提供军事支持,所以本题最佳选项是D项。【考点定位】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等级君主制7. 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 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 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 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 儒学强调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答案】C【解析】根据“臣等昧死”“臣诚愚鄙”可以看出皇权至尊和等级制度的严格,故答案选C。A项“全面”和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没有反应“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排除D。点睛:注意绝对性的

9、词语,特别注意提示语中的“全面”、“普遍”、“完全”、“彻底”等绝对性的选项一般不选。8.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分封制 、井田制、宗法制均不是秦朝实行的制度,“罢侯置守”中的“守”指的是郡守的意思,所以“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指的是秦朝实行了郡县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9.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

10、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汉承秦制”,意思是西汉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排除BD;西周末期的分封制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历史的教训是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A;西汉初年,天下初定,为了稳固统治,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中“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是在强调继承者的资格,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演进郡国并行制【名师点睛】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

11、现形式。其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和王国直接统治范围的相对缩小,有利于统治阶级把握各地的风土民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生产,从而推动整个西汉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10.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官府,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货币市场的统一,避免了货币的泛滥,地方郡县铸币权的丧失使其势力得到了遏制,有利

12、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汉本身就是统一的大帝国,统一并不是因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而形成,故B项错误。汉武帝这一举措是为了整治货币市场混乱的状况,并不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汉武帝严禁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体现的是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出现的一个此消彼长的状态,并没有体现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故D项错误。11. 汉武帝曾经告诫大臣们,“在位上,而不能进贤者;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也,当免。”材料主要说明西汉( )A. 选官与任官的制度开始确立 B. 加强了对文官队伍的监察C. 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官僚制度 D. 形成了完善的官员考核制侧度【答案】C【解析】“

13、汉承秦制”,西汉的选官与任官制度在察举制确立之前即已有之,即承袭秦朝的官制。因而“选官与任官制度开始确立”说法不妥,故A项错误。材料中汉武帝所言的侧重点在于要求积极察举孝廉,对于文官队伍的监察并非材料主旨所在,故B项错误。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孝”和“廉”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贯彻与践行,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考核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对文言文材料的阅读应结合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自己储备的文言文知识,弄清材料意思,绝对不能像在语文课那样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与解决设

14、问相关的有效信息。本题材料出自汉书武帝纪,大意是:“身居要津而不能进荐贤才的官员应当退位;对于那些对举贤诏令置若罔闻的官吏,当以不遵朝命论。不能培养与发现贤才,就是不能胜任其职,应该罢免。”12.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答案】B【解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材料讲的是皇帝害怕自己出现负面的历史形象,二者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

15、料,由于皇帝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担心自己在史书上留下负面形象,加之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这就使得史官对皇帝的评价对于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说明青史留名是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史官不代表儒家,本题主要叙述古代史官在史书中评价皇帝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作用,与儒家伦理制约皇权并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仅能说明史书评价对于皇权具有限制,不可过分解读为“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故D项错误。13. 钱穆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胡重要环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并未体现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作者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