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80913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提能限时练 19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能限时练(十九)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建议用时:40分钟)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1)(2)题。(5分)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离娄下)【注】溱洧:河名。徒杠:走人的桥。舆梁:走车的桥。行辟人: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1)材料和材料都体现了子产是个_的执政者。(1分)(2)孔子对子产评价很高。但对于子产“乘舆济人”这件事,孟子却

2、说“惠而不知为政”,请结合材料分析孟子这么说的理由。(4分)【解析】第(1)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概括,孔子对子产的评价有四个字,即“恭”“敬”“惠”“义”,而孟子对子产的评价却只有一个“惠”字,因此,两人对子产的共同评价是“惠”,即“爱民仁惠”。第(2)题考查对孟子观点的分析,“惠而不知为政”这一观点中,包含着两个角度的答题要点,一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是“惠”,二是要解释为什么说子产“不知为政”,第一个理由只要筛选原文“以其乘舆济人”即可回答,第二个理由对原文进行一定的抽象,由原文的“焉得人人而济之”可抽象出,“济”不能解决百姓出行问题,应建设桥梁。由“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可抽象出为政者不能为

3、“取悦”百姓而行事,而应管理好大事。【答案】(1)仁爱百姓(2)孟子认为,子产用车子渡人过河,是仁政的表现;但这样做不如建好桥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见,执政者不在于对老百姓施以小恩小惠,而要着眼于大的方面(管理好政事)。【参考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他自己的容颜态度庄严恭敬,他对待君主负责认真,他教养人民有恩惠,他役使人民合乎道理。”子产主持郑国的政治,用所乘的车辆帮助别人渡过溱水和洧水。孟子议论这事道:“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政治。如果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走车的桥,百姓就不会再为渡河发愁了。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出门时有人在前开道都可以,哪里

4、能够一个一个地帮助别人渡河呢?如果搞政治的人,一个一个地去讨人欢心,时间也太不够用了。”2阅读下面的论语中的文字,完成(1)(2)题。(5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概括指出儒家的“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2分)(2)在处理南海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请根据“中庸之道”的思想,分析这一立场。(3分)【解析】(1)本题题干中“两个特征”正是分别针对两则材料,考生分别提取关键词概括即可。(2)上一小题中“中庸之道”的两个特征: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

5、存异,和而不同。而中国的立场正是这两个特征的体现。考生结合理论分析即可。【答案】(1)以礼为用,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2分,各1分)(2)“主权属我”是正视历史,坚持原则,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则能够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这个立场的背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如果做到了各方都能接受,就可保持“和平”,达到“和谐”。(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扣1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博学

6、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2分)(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解析】(1)这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如何求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慎重思考、清晰分辨、专注实行等;第二层,讲要如何做到前面所说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求学就要精进、要坚持。(2)“知行”的意思是“认识和实行”,第一则材料中,“行”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圣人正是通过“行”达到完美的境界的。第二则材

7、料中,“行”与学、问、思、辨并列,这些是获得“知”的方法。由此,考生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求学精进不已、坚持不懈。(2)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学习须“知行合一”,所学知识必须付诸实践。异:荀子将实践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强调实践对于学习来说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庸将“行”(实践)视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与“学”“问”“思”“辨”并列,但并未明确突出“行”在学习中的根本作用、终极地位。两者相比,前者对“行”的重视程度胜过后者。【参考译文】(对待学问道理,)没有听说不如听说过,听说过不如眼见为实,眼见为实不如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不如亲自实践。学习的功夫到实践这一层次也就停止了圣人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

8、言行一致,判断没有毫厘之差,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专注地实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4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1)(2)题。(5分)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9、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1)孔子为什么说“起予者商也”?试简要说明。(2分)(2)谈谈你对后面这段文字的理解。(3分)【解析】(1)子夏是卜商的字,有一次,子夏和孔子讨论相关问题,孔子说启发他的是卜商(子夏)啊。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语句中,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的观点,即教学相长;一方面表现了子夏的品格,即子夏的勤学好问等。(2)可以分析两段话的相关内容,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习和思考同样重要的意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学习重于思考的意思。【答案】(1)子夏好学善问。孔子的话引发了子夏对礼与仁关系的思考。

10、教学相长,子夏的追问又启发了孔子更多的思考。(每点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2)学思并重。学与思相辅相依,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化和提升。不思会迷惘,不学则怠惰。(说出观点给1分,结合材料谈理解给2分。答“学重于思”,言之成理也可)5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完成(1)(2)题。(5分)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孔子的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治学态度?(1分)(

11、2)依据上述对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4分)【解析】(1)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崇古尚礼,其治学态度也受其影响。语段中,最能体现他的治学态度的显然是“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2)此题与第一题相关联,先要结合材料写出孔子的治学态度和教学思想,再指出这些是受他政治倾向的影响的。【答案】(1)述而不作(或: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的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恪守礼乐等教学思想,与他的基本政治倾向是相和相应的。【参考译文】孔子说:“只传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文化,我私下把自己比作老彭。”孔子说:“

12、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的文化,勤奋敏捷地去寻求来的啊。”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不是照样运行,万物不是照样生长,天又说过什么话呢?”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5分) 材料一:“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沂水春风材料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1)孔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曾点所描绘的和谐盛世图景。请简要概括。(2分)【解析】根据“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知孔子认为礼乐治国才能达到和谐盛世。【答案】礼乐治国。(礼乐教化)(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儒家“礼”与“和”的关系。(3分)【解析】根据“礼之用,和为贵”可品味出礼的重要性,再根据“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品味出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答案】礼的作用是以和为贵,在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