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5279915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fontsize=6本站原创27走在语文路上-于永正老师曹鸿飞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呢?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他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穿插写的训练从篇幅看,或三言两语,或长长大篇;从内容看,或课文借用,或课外引进;从方法看,或内容挖掘,或想像补充.然而,每一次练笔,都是他教学艺术的映照。一、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像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感悟理解词语的情感内涵,可让学生在

2、词语与语境的沟通中,深入理解内容,深切感受情感。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范例随处可见。请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片断:师: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就是饱经风霜。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学生练习写,老师巡回指导,表扬写字姿势好的同学;学生写好后,老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修改修改;最后找几位学生上台读,学生读后,老师当面评改)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

3、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看起来,于老师是突然想到,而实际这是他的精心安排。在学生理解了全文内容,把握了课文所写事情的背景之后,学生就能真正懂得课文中的每一件事情、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处于旧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中。因此,饱经风霜是这一特定背景的反映,引导学生借具体情境反映饱经风霜的内涵,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蕴涵和情感内涵的理解程度,还有效进行了具体叙述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读与写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这样引导,饱经风霜给予学生的决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形象,丰富的情感。一旦遇到这个词语,与之相关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眼前浮现;一旦遇到

4、类似形象,与之匹配的词语就会在他们脑中出现。这样,饱经风霜的词义和语像就变成了他们的活的库存。二、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功:阅读再见了,亲人,他首先交代任务,引发兴趣: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境志愿军叔叔,我不是不刚强,我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我妈妈牺牲以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

5、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我更忘不了罗盛教叔叔,他为了救我们的小伙伴崔莹,献出年轻的生命。叔叔,我长大了一定到中国去看望你们,一定为你们唱捣米谣。叔叔们,再见!这样通过课文对应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把握了告别话语的写作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三、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例经常可见,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如:新型玻璃教学中,于老师

6、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大大地希望能为你效劳。师:谁来读一读?生:陈赓把小红军抱下来,一边流泪一边说:小兄弟,我对不起你呀!师插话:这句话应加上拍干粮袋几个字,改成我怎么没有注意你拍干粮袋的动作呀!)说完,他把小红军用草盖起来,向他行了一个军礼。师插话:在军礼前加上庄严就更好了。)师:写得真好!陈赓一定这样想,也会这样做。谁再来读一读?生:陈赓使劲地摇

7、着小红军,哭着说:小兄弟,你醒醒,你醒醒!可是小红军闭上了眼睛。陈赓把小红军放在马背上,脱下军装,盖在他的身上,说:小兄弟,等到革命胜利我一定会把你的事迹写下来。我们会永远记着你!说完,扶着小红军一步一步向前走。这时,太阳落山了,天空出现了一片霞光。不难看出,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延伸,课文情境的合理性推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了新的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了新的境界。五、迁移课文的写作知识。引导运用课文写作知识进行练笔,这是阅读教学中作文训练的重要方法。但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训练决不是简单的迁移,更不是简单的移植。他善于把握读与写的结合点,把读与写的训练融合于一体。请看月光曲的

8、教学片断: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就会更美。请你们看,能不能加以补充。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竟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研。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蜒在上边飞来飞去。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谁来读一读?于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于下。)荷花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花儿从荷叶的逢隙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了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读中分辨事物与联想,在事物与联想的联系中理解内容和中心;在写作中写好事物和联想,在事物与联想中表达中心,这是阅读月光曲的重要目标。为此,在教学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在补充阅读中引导领悟写作方法,在拓展写作中消化写作方法,使读与写有机结合,达到了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课堂练笔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