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240159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一、单选题1. 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交流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D【解析】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使种群间的基因不能交流,其中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正确;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

2、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2. 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答案】B【解析】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故A选项错误;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

3、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故B选项正确;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难以抵抗致病菌,但不能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故C选项错误;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是注射疫苗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师点睛】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

4、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3. 假设在某一个群体中,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量相等,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下图表示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自然选择对A或a基因有利时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正确的是() A. 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时,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B.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C. 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环境引起的变异D. 曲线乙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答案】D【解析】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如曲线甲所示时,生物进化了,但是并

5、没有产生新的物种,A错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图中甲、乙曲线变化幅度不同主要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C错误;曲线乙可以表示当自然选择对隐性基因不利时,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D正确。4. 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A. 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B. 生物同时存在遗传和变异的矛盾C. 生物过度繁殖和有限的生活资源之间的矛盾D.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生物普遍具有过度繁殖,这样就存在了生物的生存和周围的生存空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生存斗争的发生。考点:自然选择学说考点:考查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要求学生必需掌握。5. 某地区有一

6、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A)对浅色(a)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B. 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C. 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D. 自然选择导致A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分析可知,1870年,种群中浅色a的基因频率为90%,A错误;从1900年至1960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进化了,B错误;到1990年,该桦尺蠖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物种,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

7、向,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6. 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 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C中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A表示血浆、B表示组织液、D表示淋巴、C表示细胞内液,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B组织液中,正确;A是血浆,蛋白质的含量较高,错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而C可以与组织液交换物质,说明C不可能是红细胞内的物质,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只有,故选A。7. 分析如图所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

8、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至少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C. 肝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 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甲、乙、丙分别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氧气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血浆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组织细胞,故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A正确;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要通过一层毛细血管管壁细胞,为两层膜,又穿过一层肝细胞膜,所以共3层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肝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

9、的形成和维持,C正确;乳酸是由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场所应为细胞质基质,并非乙血浆中产生,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箭头之间的关系,判断甲乙丙所属的内环境成分。8. 下列物质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A. 氨基酸、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神经递质B. 胃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C. 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抗体D. 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蛋白、胆固醇【答案】C【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抗体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C正确;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载体蛋白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D

10、错误。9.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B. 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C. 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血浆呈弱酸性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答案】C【解析】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酶的作用条件温和,因此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由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PH值不会明显变化,C错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1、,D正确。C剧烈运动后,机体产生大量的乳酸导致血浆至弱酸性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0.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不能向细胞外分泌化学物质B. 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需要消耗ATPC. 受刺激后细胞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D. 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C【解析】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能向细胞外分泌抗利尿激素,A 项错误;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静息状态下K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ATP, B项错误;神经细胞受刺激后,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细胞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C项正确;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

12、是反射弧,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错误。11. 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手被针刺到会感到痛,属于反射B.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不需要耗能C. 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D. 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答案】D【解析】手被针刺到会感到痛,是大脑产生的感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包括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其中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错误;由于d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感受器,则a为效应器,C错误;处为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

13、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D正确。12.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B. 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C. 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D. 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答案】B【解析】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A正确;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功能有关,D正确。13. 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分析正确的是() A. 中的物质释放到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 若刺激A点

14、,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D.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答案】B【解析】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到突触间隙,A错误;若刺激A点,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神经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C错误;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或者糖蛋白,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或者物质,并且明白刺激A点,电流会先后经过B的两侧,所以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14. 如图表示某物

15、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 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D. 如果该种群为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处于K/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值为400只,B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之前处理,200只左右种群增长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