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61582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桂林市逸仙中学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透视本专题主要复习中国封建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在高考中,本专题一般以选择题、材料题、问答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达10分。复习时要重点突出历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原因。名师串讲知识图解时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春秋战国1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并用于农业生产;战国使用范围扩大。2开始用牛犁耕地并逐渐推广。3兴修水利。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孙叔敖在淮河流域修芍陂;李冰在长江流域修都江堰;郑国在渭河建郑国渠。1冶铸业中使用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出现金银错技术。莲鹤方壶

2、是春秋中期雕铸艺术中的珍品。3漆工艺中采用夹纻技术。4纺织业有发展。长沙楚墓出土麻布残片。5煮盐业发达。已开发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6商周时酿酒业发达;春秋战国时用曲造酒。7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载齐国官营手工业发展情况。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在中原地区相互交流。出现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魏晋南北朝江南开发江南农业开发区域扩大;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和成都平原是产粮区。1丝织业:吴国培育八辈之蚕,缫丝质量高;蜀国产蜀绵,行销吴、魏。2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3造纸业:建业和扬州是当时南方的造

3、纸中心。南方商品经济比北方相对活跃。隋唐1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2农田灌溉:隋开凿大运河,唐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修水利超过六朝总和。筒车是新的灌溉工具。3江东出现便于水田耕作的曲辕犁。4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政府征收茶税。1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中原和江南分布众多的瓷窑;铁产地有一百多处。2生产规模大,产量多。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有“海上霸王”之称的海船;唐初洪州造五百艘海船。3分工细,品种繁多,出现新产品。如丝织品中有绫绵等;陶瓷业中的唐三彩,唐代青瓷中出现秘色瓷。4技艺水平

4、高,融入外来风格。冶铸业中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造船业中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1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有接待客商的店肆。2水运以运河和长江为主。3隋铸五铢钱,“开元通宝”成为唐通用货币。4市场发达。有固定的“市”;政府设官管理物价和征税;出现最早银行雏形“柜坊”,比欧洲早六七百年;唐后期出现夜市;农村定期举行草市。5允许外商来华贸易。长安和洛阳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商业和国际大都会。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在唐后期成为著名工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说。明清1明代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2明代由国外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5、,成为高产农作物。3清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1生产工具革新,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如明代嘉兴的“纱绸机”。2生产技术提高,增加产品种类。双色套印技术推广。3分工日益细密,促进行业社会新分工。如江南织染业。4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明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日出铁产量高。5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明中后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丝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清朝前期缓慢发展。1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手工业品投入市场。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3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汇集各地特产。4商品经济渗入农村,江浙地区出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1北京、南京是全国

6、性的商贸城市。2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重点讲解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移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农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人民和北方南迁人民的辛勤劳动;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等。(2)南移过程:六朝时,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成为重要的产粮区;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后期,扬

7、州、益州成为长江流域的两个商业都市,有“扬一益二”之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明清时期,稳固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3)南移特征第一,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第二,南移趋势往往出现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第三,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2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实现,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2)统治者推行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

8、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5)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既能增加税收,又促进经济的发展。(6)统治者积极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又能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7)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3古代人口迁移的流向和作用流向:(1)少数民族内迁。(3)内地迁往边疆。(4)华人外流。(5)外族内流。原因:(1)政府移民实边。(2)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明内迁。(3)躲避战乱。(4)海外谋生。作用:人口迁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提高了各民族的素质。人口迁移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的发展。古代北方

9、人民大批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时,南方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重心。4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2)标志:明朝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丝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机户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实质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萌芽。(3)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4)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因素: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

10、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禁止海外贸易。(5)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道路。技巧方法(1)注意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复习。横向即单元复习,把某个历史阶段有关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复习;纵向即是把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按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相关内容罗列起来进行纵向比较复习,以便从中找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便于加强记忆。(2)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是这一时期政治的集中反映,要注意分析

1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特别是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3)本专题内容在高考考试大纲中变化比较大,要根据最新的考试大纲进行复习。考题解析【例1】(2000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项,在后世又曾大规模增修或扩建的工程是郑国渠 都江堰 赵州桥 长城 大运河A B C D【思路串讲】我国古代重要的工程建设,在历史上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其中,长城、大运河在不同时期统治者根据自身需要,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增修或扩建,如长城就有秦长城、明长城等;大运河有隋运河、元运河等。【标准答案】D【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历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12、A东晋 B唐朝 C南宋 D明朝【思路串讲】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局面,南方相对稳定,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城市日益兴起,这些城市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商贾如织,吸引了许多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经营珠宝生意,商业十分繁荣。市内的商业活动已不受日落的限制。同时,益州(今四川成都)是西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商业也很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这反映在唐朝后期,扬州的经济地位已超过长安、洛阳。【标准答案】B【例3】(2003年全国高考题)我国古代用木炭冶炼生铁始于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思路串讲】冶铁业的发展水平

13、直接体现了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冶铁技术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铁器大量用于战争、水利、农业等方面,直接刺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使用木炭做冶炼燃料是当时提高铁质的重要技术。但教材中没有某一时期用木炭作燃料这一叙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标准答案】B【例4】(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题)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回答例(1)(3)题。(1)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 宫殿宏伟,街道整齐 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 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 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A B C D【思路串讲】唐都长安是当时全国政治、经

14、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唐都长安商业活动中限定在“市”里,且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故排除即可。【标准答案】D(2)宋朝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繁华景象? A苏州 B东京 C泉州 D临安【思路串讲】北宋时期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是东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都东京的繁华景象。【标准答案】B(3)呼和浩特城建成于明朝时期,这座城市的修建 A适应了明王朝对蒙古作战的需要 B加强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 C密切了满蒙关系 D表明蒙古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思路串讲】呼和浩特是明朝后期,鞑靼与明修好,恢复封贡互市而建,是中原与蒙古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标准答案】B【例5】(2004年广东高考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思路串讲】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但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