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137003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芜湖市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芜湖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年级三校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共8页 第卷(阅读题 共66分)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共3小题,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

2、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

3、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

4、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实际上,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正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中庸即恰到好处、恰到火候的状态,就是“时中”。孟子发展了“时中”的思想,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孟子离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里的“权”就是因时而变、顺

5、势变化的意思。”当嫂子掉进水里,就必须援之以手,将其救起,再讲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见死不救、不仁不义了。在这里,“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时”的变通是为了实现“仁”的理想。总之,孔子思想中“时”的观念,反映了孔子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辩证观点,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1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中“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无可无不可”,即“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说明了孔子的“时”的思想是辩证法的源头。B“无适也,无莫也”说明对孔子而言,为择善而从,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

6、机行事,以获得最佳效果。C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不顾子路的反对,意欲前往。孔子以实际行动,证明了他待“时”而动的观念。D孔子不拘泥于“事君以忠”的成见,从而否定了管仲“非仁”,反映了他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2下列对“时”与“仁”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的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他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而这依“时”而动的原则则是“仁”。B“时”与“仁”密切相关,孔子应“非仁”的公山弗扰之召前往,是想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所采取的变通的“时”的手段。C“时”与“仁”交融会通,对“仁”的内涵可“依时而定”,管

7、仲以前“事君以忠”为“仁”,管仲以后“仁”则变为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D孟子引入了“执中”“有权”的观念,使“时”与“仁”最终得以会通融和。嫂子掉进水时,就不能再讲男女授受不亲而不援之以手。在这里,“时”是手段,“仁”是理想。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时”与“仁”同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但人们只注意到了“仁”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讨论,而忽视了“时”的思想。B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在当时被称为贤人,孔子对他们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他却不想模仿他们的作为,也不赞成人们模仿他们。C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因受儒家“事君以忠”思想的影

8、响自杀以殉,因而得到子贡的肯定。D孔子的“无可无不可”、一切依时而定的思想,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这也是孔子及儒家思想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二、古诗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每题3分,共9分)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

9、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

10、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有删节)【注】制:帝王的命令。繻:x,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传:zhun,凭证。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11、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行:巡察B臣宜被坚执锐 被:披、穿C不足以亢一方之任 亢:对抗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羁:束缚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C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D军无横草之功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年少时以口才好、知识广博而闻名,正因为他通晓春秋,才能发现徐偃解经的破绽,同时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也得到了充分体现。B徐偃出使外国时,假托皇帝的命令,独断专行,事发后对张汤的弹

12、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出谋划策,趋吉避凶。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可是由于南越宰相吕嘉不愿意归顺汉朝,出动军队杀害南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不幸遇难。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4分 )(2)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3分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3分 )(苏武传)(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7分

13、)淡黄柳姜夔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本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金人入侵,合肥已成为离南宋的边防线不太远的“边城”。8.词的上阕从哪些角度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4分)9.结尾“池塘自碧”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任意选做6小题)(1)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14、?_ _。(苏轼定风波)(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声声慢)(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6)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7)今两虎相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8)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