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503976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适用范围:高职化工类专业)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王宝仁无机化学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环境保护与监测、精细化工、材料工程技术等化工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职业素质板块课,是学生在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中学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化学反应现象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

2、取及从事化工技术工作打下比较巩固的基础。二、课程内容第一部分 绪论1教学目标(1)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2)了解化学在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掌握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2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2)化学在国民经济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3)无机化学课程的任务和学习方法。3教学重点无机化学的学习方法。4教学难点学习观念的转变。5教学建议借助教学课件互动或通过问题解决思路来展示学习要求,建立新的学习观念。第二部分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想气体定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2)掌握反应热效应和热化学方程式

3、的表示方法;(3)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2能力目标(1)能准确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基本概念进行相关计算;(2)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3)会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进行有关计算。(二)教学内容1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标准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2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溶质的质量或浓度的计算,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3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4理想气体定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道尔顿分压定律,阿玛格分体积定律。(三)教学重点1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2

4、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3理想气体定律的应用。(四)教学难点1基本单元的理解。2分压与分体积的理解。(五)教学建议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实施教学。2使用必要的图示或多媒体动画资源,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第三部分 物质结构基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原子轨道及电子云描述的意义;(2)理解四个量子数的意义,取值范围,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规律;(3)掌握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4)掌握主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5)理解化学键理的概念,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本质、特征,掌握共价键的类型,离子电子构型和离子半径的变化规律

5、;(6)掌握s-p型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的关系;(7)理解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类型及变化规律,氢键的形成条件、本质及特征,掌握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规律;(8)掌握晶体的类型、特点,了解离子极化概念,理解不同晶体性质差异的原因及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规律。2能力目标(1)能区分s、p、d电子云的形状及伸展方向;(2)能比较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会判断等价轨道及能给交错现象;(3)会书写136号元素原子及离子的核外电子分布式、原子实表示式、价电子构型和轨道表示式,能指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族、周期、区);(4)能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判断主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差异,会计算元素的氧化

6、数; (5)能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键和键,推断136号元素离子的电子构型及比较主族元素离子半径的大小;(6)能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常见分子的形成及分子构型;(7)会判断分子的极性,比较共价化合物的熔、沸点高低,溶解性强弱等性质;(8)能判断分子间力、氢键及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影响。(二)教学内容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四个量子数、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2原子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周期律(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分布规律、核外电子分布与元素周期律)。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原子半径、电离能、元素电负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氧化数)。4化学键(化学键、离子

7、键、共价键、金属键)。5杂化轨道与分子构型(杂化与杂化轨道、s-p型杂化与分子构型)。6分子间力与氢键(分子的极性、分子间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7晶体类型(晶体的特征及内部结构、晶体的基本类型、*离子极化)。(三)教学重点1四个量子数的表示及意义。2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布规律。3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4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规律。5各类化学键的特征和性质。6sp型杂化轨道类型及其相应的分子构型。7分子间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四)教学难点*1量子化的理解。 2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3杂化轨道的形成。4氢键的形成条件。*5离子极化及其

8、与晶体物理性质的关系。(五)教学建议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部分的介绍要理论联系,通过实例来展示判断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方法。2分子间力、氢键部分的教学应通过实例来展示对其判断及分析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3可通过模型、投影或教学课件展示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四部分 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等宏观规律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掌握质量作用定律;(2)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3)掌握化学平衡状态及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4)理解同时平衡;(5)掌握平衡移动原理,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6)理解酸碱解离理论和酸

9、碱质子理论要点,掌握酸碱反应实质;(7)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解离度和pH的计算方法;(8)掌握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的概念,理解缓冲溶液各组成的作用;(9)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有关计算,了解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方法;(10)了解酸碱滴定法滴定原理、指示剂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掌握指示剂法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弱碱)、多元弱酸(弱碱)可行性的判据,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原理和计算方法;(11)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意义,会书写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溶度积表达式,掌握溶度积规则;*(12)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的测定原理及其应用,了解佛尔哈德法避免发生沉淀转化通常采用的措施;(13)掌握

10、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配平方法;(1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原理及电池的表示方法;(15)理解电极电势产生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掌握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16)掌握电极电势和元素标准电势图的应用;*(17)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理解条件电极电势的意义;(18)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方法原理及滴定条件,了解应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方法原理及结果计算方法;(19)掌握配合物的概念、组成、命名及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了解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0)理解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和的关系;*(21)掌握EDTA及其配合物的解离平衡,理解酸效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意义;*(2

11、2)掌握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判据,了解酸效应曲线的应用;*(23)了解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2能力目标(1)能正确写出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指出反应级数;(2)能应用这些规律指导化学实验;(3)会书写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及进行有关化学平衡计算;(4)能应用多重平衡规则求出有关反应平衡常数;(5)能判断浓度、温度及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6)会计算共轭酸碱对的解离常数、;(7)会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的pH和解离度;(8)能进行缓冲溶液的pH计算,以及配制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9)会利于化学计量方程或根据物质的量规则计算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滴定度和质量分数;(10)会计算

12、化学计量点的pH,并据此选择合适的指示剂;(11)能进行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能判断沉淀生成或溶解,会进行沉淀转化及分步沉淀的计算;*(12)了解用于滴定分析的沉淀反应具备的条件,理解银量法的分类方法,会根据指示剂不同对银量法的分类,会选择滴定条件,能用莫尔法进行水中氯含量的测定;(13)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14)会用原电池符号表示原电池;(15)会查取标准电极电势表,能用能斯特方程计算氧化还原电对在不同条件下的电极电势;(16)能应用电极电势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比较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能利用元素标准电势图

13、判断歧化反应能否发生;*(17)能根据能斯特公式计算化学计量点的电极电势和滴定突跃,并根据氧化还原滴定曲线选择合适的氧化还原指示剂;*(18)能根据待测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滴定剂,能进行溶液的配制、标定的有关计算;(19)会命名配合物,正确书写配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心离子、配位体、配位原子和配位数,*能说明中心离子的杂化类型与配合物空间构型的关系;(20)能根据配位平衡进行有关计算;*(21)能计算条件稳定常数;*(22)能确定离子能被准确滴定及连续测定的酸度条件;*(23)能进行水中钙、镁含量测定的计算。(二)教学内容1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的表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化学平衡(可

14、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气体分压定律与化学平衡常数、多重平衡规则)。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浓度、压力、温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的综合应用)。4酸碱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解离常数和解离度)。5弱酸弱碱解离平衡的计算(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弱酸弱碱溶液)。6缓冲溶液(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7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基准物质和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分析的计算)。*8酸碱滴定法(滴定原理、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9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10溶度积规则(溶度积规则、溶度积规则的应用)。*11沉淀滴定法(概述、滴定方法、沉淀滴

15、定法应用水中氯含量的测定)。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离子电子法)。13原电池和电极电势(原电池、电极电势)。14电极电势的应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及计算原电池电动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元素标准电势图及其应用)。*15氧化还原滴定法(滴定原理、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水中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16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定义、配合物组成、配合物命名、螯合物)。*17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外轨配合物和内轨配合物)。18配位平衡(配位平衡平衡常数、配位平衡移动)。*19EDTA及其配合物(EDTA的解离平衡、EDTA的配合物、EDTA配合物的解离平衡)。*20配位滴定法(配位滴定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