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5019701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净月校区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学年高三(上)校内一模 语文 学科试题第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古代“酷吏”政治对现代法治的启示唐美娟“酷吏”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将官吏区分为“循吏”与“酷吏”。“循吏”被世人所推崇,也是儒者们为仕途之人所树立的为官典范,而与其相对的“酷吏”却成为儒人墨客攻击的对象。以“酷吏”一词用来形容官吏的政治手段及其影响结果并将其载入史书作为一个类传的,首创于司马迁。纵观已有的史料及研究性论文,皆概括性地认为无论是哪一朝的酷吏皆为残暴酷烈,曲法滥杀的可恶之辈。如辞源对“酷吏”解释为“以严刑峻法残虐百姓的官吏”。这种

2、片面的认识,使人们对“酷吏”产生误解。殊不知酷吏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异的,不同时期酷吏的政治表现和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酷吏政治的前期与其之后有本质不同。其实,“酷吏”并不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官职称谓,“酷吏”大多任“都尉” “廷尉” “中尉” “中郎将” “御史” “御史中丞”等与监察、司法相关的官职,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执法者”,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城管,药监等部门的执法人员。“酷吏”是对一些官员的行政手段及所达到的绩效程度的描述词。在司马迁看来,执法严峻、行政过程中重刑法、敢于执法的官吏就被称为“酷吏”,史记酷吏列传中所记之吏皆为这一类人。从咬文

3、嚼字上来剖析“酷”字发现,其原本含义并不是指“残酷暴虐”。许慎的说文解字酉部载:“酷,酒味厚也,从酉,告声。”可见,“酷”之本意与酒有关,“酒味厚”是一个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词,在中国的饮酒文化中,“酒味厚”往往被认为是好酒。后来“酷”才逐渐有了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程度的含义,从而就有了“严酷” “残酷”等贬义词的出现。“吏”在说文解字一部中载:“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从一”就是要忠于一主即君王,即如孔子所说的为官之道“臣侍君以忠”;而“史”的另一解释是“持中正”之意,要不偏不倚。概而说之,“吏”就是要对君主忠诚,又不徇私枉法,严格执行政令之人。“吏”往往还充当教师的角色,秦始皇巩固统

4、一的一项文化措施就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景帝也说“夫吏者,民之师也”。“吏”不仅是与基层百姓联系紧密的“治民之人”,也是民治榜样,是对百姓起教导作用之人。由此看出,将“酷”与“吏”结合,其最初本意在司马迁看来并不是指残暴、惨酷之官吏。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惟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由此可知,酷吏最初是以法对“奸轨弄法”的违法之人进行严格管理的官吏。在中国崇尚“人治”的社会中,酷吏的本职是对国君负责。汉武帝时张汤等人的廉平成为后世官吏的“仪表”;而无道德仁义可言的来俊臣等人则是被唾弃的对象,他们虽皆被称为酷吏,但这种“名同质异”的巨大差异使二者不可相

5、提并论。这也说明了在中国古代崇尚礼义教化的儒家思想之下,实行“辅之以法”时要把握“法”的度及执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对象。张汤等人的为官执法行为为后世的官吏、执法之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不欺下,不媚上,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能与权贵奸恶之人作斗争,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同时还要保持自己廉洁高尚的一面。西汉时期的“酷吏”为现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执法环境的执法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尤其是随着各种高科技犯罪的频繁发生,怎样才能在执法过程中秉持中正,而又不越法度雷池一步,我们应从西汉酷吏的执法中总结经验。“执法者首先要持中正,守廉洁,遵法度,才能真正将国家的法制落到实处,才能将法

6、制受惠于百姓”,这在崇尚法治,强调政治民主的今日也颇具借鉴意义。只有严格执法,执法公正,不恣意更改所依之法的内涵、范围,才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法治,也才能真正改善吏治。(有删节)1.下列关于“酷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酷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但“酷吏”并不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官职称谓。B. 由于各种史料及研究性论文中的错误认识,酷吏在人们的认识中成为贬义词,甚至辞源都进行了不恰当地解释。C. 今天的司法机关、政府机关的执法人员相当于古代的“酷吏”,“酷吏”含有对执法手段达到的绩效程度的描述意义。D. 一般我们所谓

7、“酷吏”就是指敢于执法、执法严峻、重刑法的官员,史记酷吏列传中所记载的官吏都是这一类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酷吏政治的前期与其之后有本质不同,实际上不同时期酷吏的政治表现和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张汤与来俊臣就是证明。B“严酷”、“残酷”等贬义词性是在“酷”后来兴起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程度的含义后出现的,原来的“酷”是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词。C. 许慎认为,“吏”要对君主忠诚,又不徇私枉法,严格执行政令,他还是民治榜样,对百姓起教导作用之人。D由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民倍本多巧,作酷吏列传”可知,酷吏最初是严格依法管理违法之人的官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

8、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张汤成为后世官吏的“仪表”,而来俊臣则是被唾弃的对象说明执法要把握“法”的度及执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对象。B. 酷吏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异的,酷吏的“名同质异”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C. 崇尚法治,强调政治民主的今日执法者要持中正,守廉洁,遵法度,将国家的法制落到实处,将法制受惠于百姓。D. 真正意义的法治要像张汤执法时期一样,只要执法者严格公正执法,不随意改变法律的范围内涵,就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

9、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

10、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日:“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闯,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骶(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送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11、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4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B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

12、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

13、,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11分)除夜有怀 崔 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

14、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8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6分)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赏析。(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6分)(1)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2)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3)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赵小兰“新知识、旧道德”的启

15、蒙教育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