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910314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枣庄十五中东校李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型:新授课 年级:七年级 时间: 2012年9月26日设计人:李亚 单位:枣庄十五中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我国文字的演变、在天文历法和医学上的成就以及屈原和“钟鼓之乐”。二、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三、教学目标: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通过对甲骨文图片、认读、了解,培养观察、 想象和概括能力 。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

2、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有很多象征物,大到长城、兵马俑,小到筷子、扇子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那么中国的早期文化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说明: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甲骨文的象形特点。 说明: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说明:以学生感兴趣的十二生肖加以

3、强调甲骨文的特点。说明: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文字演变的历史。说明:通过学习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说明:通过三则,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说明:通过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使学生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说明:用表格对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形成完整知识体系。说明:通过联系端午节,帮助学生了解屈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说明:通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说明:通过离骚的解读,使学生认识到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度爱国主义情怀。说明:让学生在欣赏乐曲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说明: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4、先秦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源远流长的文字展示:两张甲骨文图片思考:这种文字有何特点?学生: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象形。教师:这种文字刻在龟甲上,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展示: 教师: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学生: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展示:

5、展示:图片毛公鼎 教师:金文的概念,又名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展示:结论:这是大篆字体的“厚积薄发”。这种字体最早出现于西周晚期。过渡: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是刻或铸在器物上的,到了战国时期有何变化呢?展示: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和帛上书写。探究:文字演变过程。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繁体 楷书简体教师: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过渡:既然有了文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记载了哪些内容呢?从而引出古书记载的天文现象,过度到下一个目。二、博大精深的先秦科技展示: 资料一:夏朝的某一天,天

6、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资料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资料三: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教师:据你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呢?学生:这是日全食,教师:(周)懿王元年是公元前899年。依据上述二者的具体资料,借助本世纪最后一次实地观测机会,破解“天再旦”之谜日全食。展示:公元前613年(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最早的确切记载。学生:自学交流“夏历”、“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等知识。展示: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

7、,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学生:表演看中医。小明感冒了,到医院去看病,医生先看了小明的脸色,又听了他的胸部,然后问了一下他的感觉。教师: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由谁总结出来的?学生:看脸色、听声音、问感觉等实际上是中医看病时的望、闻、问等,这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由扁鹊开创的。教师:扁鹊是战国时期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今河北任丘)人。总结出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尤善脉诊,被尊为脉学的先驱。精通各科,遍游各地,根据需要而为“带下医”、“耳目痹医”、“小儿医”,医名甚著。能用汤药、针砭、蒸熨、按摩等方法治病,善作外科手术。同学们知道后人对

8、医生的颂扬哪些与扁鹊有关?学生:扁鹊再世填表:类别时间主要成就历史地位或影响天文夏朝古书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日食历法夏朝是历法上重大成就商朝战国医学一直为中医沿用类别时间主要成就历史地位或影响天文夏朝古书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日食三 、卓绝一世的先秦文化教师:名医扁鹊能医人,但在孙中山和鲁迅看来,医国更重要,引出战国时期对自己的祖国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屈原。展示:端午节习俗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习俗,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是这一天的重要内容。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教师: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因受谗

9、毁被一再放逐。后楚被秦灭,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你知道他有哪些名句吗?展示:学生搜集的材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教师:楚辞是屈原汲南方民歌之精华,采楚国方言,创造了一种新体诗歌,创作出了离骚、九歌等名篇。展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离骚是一篇优秀的抒情长诗。它以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执著追求,对楚国和人民的深切爱恋。“虽九死其犹未悔”,决不与那帮小人同流合污。鲁迅评价离骚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屈原的鸿篇巨作成

10、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流传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诗作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诗歌赏析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师:你能说出诗歌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学生: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教师可提示赛龙舟需要击鼓,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yue),古人享受“钟鼓之乐”(le)。 从而导出下面要讲的“钟鼓之乐”。音乐欣赏活动:多媒体展示曾候乙编钟、编钟相关的古曲我当解说员活动模拟场景:到博物馆学历史学生扮演博物馆解说员,解说:曾候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前5世纪,

11、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钟架呈曲尺形,全长10.79米,高2.67米,重5吨有余。铜木结构,木质横梁上饰彩绘花纹,两端都套着浮雕或透雕的青铜套,起装饰和加固作用。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居然和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音列相同,其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仅两端各少一个八度。演奏时,由三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个组演奏旋律,其中第二组,可能处于领奏地位。还有两名乐工,各执一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和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共同组成博大精

12、深的中华文化。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本课讲的是中国早期的先秦文明(夏商周时期):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还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玛雅人的图形文字,但这些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阅读下列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出自谁的哪部作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你对此诗人有何评价?你知道为了纪念他,民间都有哪些民俗吗?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一、源远流长的文字七、板书设计

13、二、博大精深的先秦科技 三 、卓绝一世的先秦文化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八、教学反思本课讲的是中国早期的先秦文明(夏商周时期)。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最后到“华夏之祖”,如果第一单元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肇基和华夏先祖的才智的开启的话,那本课则是对华夏早期文明的第一次总结和升华,她与后面的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是遥相互应的;如果教材其他的内容是血和肉的话,那本课和“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则是教材的思想灵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学习本课能够对学生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文化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如何才能给初一年的学生讲解文化,这也是一个难题。以讲授古代文化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和切入点,插入大量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归纳为契机,培养其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