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83775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藏牧区水利发展研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牧区水利发展一、牧区水利发展历程 建国五十多年来,牧区水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牧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供水基本井,解决人畜饮水,开辟缺水草场、无水草场,并建成了一批蓄、引、提水利工程,改善了局部地区牧民生活生产条件。80年代,各地积极探索适合“草畜双承包”体制下的牧区水利发展模式,根据牧区范围广、牧民居住分散和可集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少的特点,兴起了小型化、多样化的牧区水利工程建设。90年代以来,为解决牧区日益突出的水、草、畜矛盾,在大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同时,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灌溉饲草料地,解决冬春季饲草供应问题,成为牧区水利发展的显著特点

2、。 二、近20年各地草原生态保护牧区水利建设试点情况 面对牧区草畜矛盾突出,草原生态恶化的严峻现实,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相继开展了发展牧区水利,保护草原生态的试点工作。近几年,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水利部又组织各主要牧区省份进行扩大试点,取得了显著效益。实践证明: (一)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建设灌溉饲草料地,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和牧草质量,稳定地解决牲畜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为大面积天然草原的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创造条件,是退牧还草工程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的基础保障。内蒙古、新疆、青海等地的试点表明,每亩灌溉饲草料地

3、的产量一般可达1000kg以上,相当于40-50亩左右的中等天然草原的产草量,可使20-100亩天然草场休牧4-6个月,使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内蒙古自治区毛乌素沙地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已使草原植被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25%提高到现在的55%以上,部分地区达到80%以上;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江岸牧场,2001年建成节水灌溉饲草料地2400亩,年产饲草料48万kg,青贮玉米360万kg,解决了4000个羊单位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使19万亩天然草原实现了围封禁牧,植被覆盖度达到了60%-70%。 (二)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 以饲草料地灌溉为主要内容的牧区水利建设不仅可以

4、有效地改善牧业生产条件,提高牧业防灾抗灾能力,还可以促进草原畜牧业从靠天养畜向舍饲化、集约化方向的发展,为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近年来,各地在灌溉饲草料地试点项目区都种植了大面积的青储玉米、高蛋白饲料玉米和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牧民不仅引进了小尾寒羊、细毛羊,还饲养了奶牛,与一些大型奶业公司签订牛奶供销合同,每头奶牛年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效益十分可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世纪80年代开展发展家庭灌溉草库伦,现在一些地方普及率已达60%,拥有灌溉草库伦的牧户,人均收入普遍高出当地平均水平近2000元。 (三)牧区水利建设有利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 牧区水利建

5、设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还可以带动以畜产品加工和草原生态旅游为主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牧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可以增加牧民收入,消除贫困,加快多民族共同富裕的步伐,对于巩固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新疆伊犁州昭苏县夏塔乡秦力松试点项目区,2001年发展灌溉饲草料地9000亩,使40户牧民实现了定居,结束了多年的游牧生涯,人均年收入由定居前的847元增长到目前的1600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项目区牧民普遍反映,灌溉饲草料地的建设,使他们再也不必为冬春饲草问题和转场搬家发愁了。 目前,全国共发展灌溉

6、饲草料地1025万亩,人工改良草场灌溉510万亩,年增产饲草料90亿kg,解决了1230万羊单位的饲草料供应问题,为约4亿亩天然草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基础支撑。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城镇建设水利展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农村是关键,实现农村小康,农村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汇聚乡镇工业和农村人口 ,实现生产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提高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才能对周围农村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我镇发展农村经济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结合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搞好小城镇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的原则、目标和思

7、路 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城镇化进程,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快速有序转移,又不能违背农民意愿,盲目将人口过度聚集城镇。要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走集约式建设城镇的路子。要重视抓好城乡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建立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的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繁荣。 二是突出重点原则。根据镇情实际。积极扩大城镇规模,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形成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体制创新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8、发展城镇的传统做法,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打破城乡分割等一切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旧体制,积极探索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城镇化进程,要重视保护资源和自然生态,搞好环境建设,丰富城镇文化内涵。要注重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促进城镇化同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与衔接。 进一步理清我镇城镇建设的思路。立足我镇的实际情况,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推出精品、体现特色,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小

9、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出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围绕这一目标,在总体布局上,坚持以张桥为中心的建设格局,以合蚌路沿线建设和新村建设为主体,拉大城镇骨架,扩大城镇规模。一是突出张桥中心城镇建设,拉大城镇骨架。按照“南扩西进”的总体构想,坚持“旧城抓改造,引资建新区(新农村)”,扩大规模,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城镇居住品位。完成城区主干道,拆除老旧街,建设新大道,合理布局,建设集贸市场和停车场,努力把张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二是抓

10、好小集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应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体现特色,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原则,抓好高塘、早庙、胜利等重点集镇建设。按照“建一个城镇,带一大产业,兴一批市场,活一方经济”的思路,制订和完善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和激励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境外客商在城镇安家落户。三是实施新村规划,推进10个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结合移民安置工程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加快新村规划和建设步伐。合理确定我镇城镇建设的目标。今后三年,我镇城镇建设的总体奋斗目标可定位为: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经济进一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加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适

11、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城镇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力争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二、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建设详细规划,实现详细规划零的突破。应树立新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镇环境质量、营造城镇公共空间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主题,使小城镇建设和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城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总体布局、功能分布与形象设计有机结合;确保道路、绿化、给排水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确保城镇规划3050年不落后。二是对城镇规划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规划许可制度。要保持规划的权威性

12、、严肃性、连续性,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坚决付诸实施,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违反。要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本镇的基本发展框架,明确有关法律、法规,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三要认真做好以城镇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走城镇管理市场化道路,组建城镇管理养护企业,实行公司化运作。高度重视培养进入城镇农民的城市意识、科普意识、法律意识和文明习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镇环境脏、乱、差综合治理,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使城镇成为干净、畅通、明亮、绿化的良

13、好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开展综合整治,既要对进镇农民进行城市文明、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塑造合格市民,又要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理。总之,要努力提高进入城镇农民的素质,建立文明城镇,保持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 2、市场运作,多元融资,提升功能。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广开门路,用活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可采用由开发商或建筑企业带资直接开发、由开发商与企业和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开发、由建筑企业带资替业主开发、由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或建筑业主股份合作开发、由政府以土地资产折价入股联合开发等方式,逐步建立起民间资本、国家、集体、外资共同建设小

14、城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城市基础配套费等城建专项资金,应足额征收并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随意减免、坐支、挪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社会固定资产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增加城镇建设的投入。同时,应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二是经营城镇国有土地资产。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土地开发、出让工作,建立完善土地储备制、实行“统一征用、统一收购、统一收回、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的“五统一”办法,控制垄断规划区内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放开三级市场,对城镇土地市场可实行饱和供应,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提高土地价值,以此吸收、壮大小城镇建设的启动资金,科学使

15、用,滚动发展。征用土地实行统一征用,统一出让政策。三是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和“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思路,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面向个人、集体、国家、外商经营、有偿使用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模式。同时,要下功夫盘活存量资产,置换沉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对城镇无形、有形资产进行转让、拍卖、租赁,多渠道等集建设资金。四是用足用活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公路建设、退耕还林等行业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3、调整结构,培育产业,拉动发展。在推进城镇发展中,必须按照“以工强镇,以农稳镇

16、,以商活镇”的指导思想,坚持“三个结合”,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繁荣城镇经济。一是与发展经济结合。围绕壮大我镇粮油加工和建材生产工业两大支柱,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化服务,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吸引各类工业企业逐步进入小城镇的工业小区,做到相对集中,逐步发展,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较高、产品有市场的企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增强城镇经济实力。二是与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结合。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城镇建设发展后劲。三是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加快小城镇功能小区和市场建设,建立工业区、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商贸区、公益公共事业区等,加大旅游、商贸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商业、服务业、运输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旅游业,加强各类综合市场和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