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79864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学风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繁衍,研究领域各种不正之风的泛滥,极大地损害了学术的声誉。在新世纪之初,只有大力提倡学术创新,才能促进学术研究的真正繁荣。关键词:学风;学术;创新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学术理论界亟待研究、讨论的问题依然庞杂繁多,而学风及其学术创新的问题却是首当其冲,不可不谈。我们的思想文化要代表历史发展的先进性,学术探索要推陈出新,不断开创新局面,就必须要提倡和树立真正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可贵精神。风气是什么?风气是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具有政治和道德意义的在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可的行为倾向,是人们精神思想和各种行为因素

2、的综合反映。而学风即是人们(尤其是学术理论工作者)在长期的学习研究活动中养成的风气。它直接反映了这个领域的健康程度及创新水平。学风问题至关重要。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就有一个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就是学风问题。这个问题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把它作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来对待。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就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并说:“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

3、而且是全党的学风。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后来,邓小平、江泽民都对此有过精辟论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已无可辩驳地说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所遭受的挫折,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原因固然很多,但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劣学风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学风问题的份量之所以这么重,还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种地位相关联。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所以一旦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占了上风,造成的恶果往往是全局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对于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早在近6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无情的批驳。他说,许多人“抽象地无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4、不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他又指出,这种人“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这种作风,拿了律已,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有打倒它的必要,因为其不仅顽固,甚至愈演愈烈。君不见一些报章杂志已经将学术研究领域的不正之风斥

5、之为“学术腐败”了吗?!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作用,加上各个系列评职晋级的普遍实施,一些学者便不再以“淡漠名利”为座右铭,而是深陷于追名逐利的辛苦之中,甚至玩起了权术。其表现之一是,不独立思考,不深入研究,大量照搬照抄别人的论著,却不以为羞地当作自己的观点到处宣扬;表现之二是,不扎实用功,潜心钻研,而是急功近利,胡编乱造,用拼凑而来的文字宣传自己的成果丰硕;表现之三是,利用各种关系或权力或金钱发文著书,结果是专著没有个人思想,文章没有个人观点,粗制滥造之作满天飞;表现之四是,在评优评职的过程中,不以真才实绩示人,却极尽投机钻营之能,而缺乏起码制约的学术裁判们便难免失之公

6、允评价,客观行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表面上看,现在的学术界很繁荣,出版速度、出版规模都是空前的,一年的出版物比“文革”前十年出版物的总和还要多。但这种繁荣的背后却隐藏了假冒伪劣的成分,其真实率是要大打折扣的。正如有人说,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但信息垃极也是空前膨胀,俯拾皆是。学风问题,直接看,是个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但归根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可以说,恶劣的学风是以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为思想基础的。它不仅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党性,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个人品质问题。“在市场经济下,某些人将著文编书作为谋生的手段,在一定限度内,似可理解。但作为科学研究,作为教育人的精神产品,编著者在作品发表以前一

7、定要想一想:你的作品有没有价值?”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明知自己的作品没有价值,还要屡屡发表、出版,那末,他显然是意识到了这样做会得到理论以外的某种好处。“因此,他也就失去了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独立人格。学术在他这里已经失去了它的本性,变成了权术,变成了一种在需要的时候说需要的话的权变之术。”如果对这种恶劣的学风听之任之,那必将腐蚀学术界,葬送我们的学术研究事业,也会给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研究带来严重的影响。所以,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少提倡一点“著作等身”,多提倡一点“十年寒窗”,应是十分必要的。治学先治人。甘于寂寞、疏于权贵,勇于为真理而献身,才是治学的根本之道。21世纪,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既有严

8、峻的挑战,又有光明的前途。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没有创新是不可能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领域要创新,社科研究更要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努力解答我国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这将是理论工作者的首要职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毫无疑问,“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

9、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提倡并坚持学术创新,既是真正繁荣学术事业的条件和前提,同时又必须首先摒弃和铲除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切不正之风,净化学术空气,纯洁学术氛围。首先,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学风问题终究要归结为个人的人品。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但必须要通过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修养而变成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为的人,一个能为社会创造思想文化价值的人。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名与利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理想目标的关系,淡泊一点物质追求,不要时时想着争利于市、争名于朝。学术和权术是水火不相容的,因为学术的唯一标准是真理,而权术的唯一标准是私利。总之,一切从事实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善于探索末知,勇于追求

10、真理,乃是一个学者的必备素养。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理论思维是具有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只有独立思考才是研究问题的切入点。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不回避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不为某种表面现象、假象所迷惑,不为某些时髦的东西左右,不人云亦云,防止学术研究中的庸人习气。反对和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倾向,一是要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用对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的附会式理解来剪裁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生活,从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中寻求万古不变的公式与药方,其结果只能是严重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损害马克思主义

11、理论工作的声望;二是要反对照抄照搬古代思想家的著作,把“老祖宗”的思想视为具有所谓“永恒价值”的超时代、超历史的东西;三是反对照抄照搬外国模式,外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潮。同时,还要反对经验主义、实用主义、主观主义等倾向。只有反对之,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是理论工作的灵魂和生命,是一切严肃认真、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区别于庸俗的文字游戏的重要标志,并且也是学术创新的前提。学术创新是重要的,也是不易的。它要以真正的实力、顽强的精神为后盾,来不得半点虚假。学术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一篇文章、每一部著作都成为拓荒之作,都具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发现,都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而是说,学术研究必须要讲究

12、学术性,一是指学理,讲究学理及其继承、发展与创新,具有科学的严谨性;二是指方术,讲究方法、技术、实验手段的分析和综合,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是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新观点、新材料是一方面,或者是更深入、更深刻、更合理的阐述论证也是一方面。总之,不能像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人类已知的或共知的知识那样,而是站在科学的殿堂上不断探索末知的领域。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意义,这才是学术创新。科学是无止境的,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因而学术创新也是无止境的。只有学术创新的氛围与气候形成了,成了学者们心中唯一的砝码,那末,研究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就难有藏身之地。参考文献1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C.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2真心生.关于学风问题的几点反思J.哲学研究,1998(5).3人民日报N.199505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