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84778177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论文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 研究小组成员: 组长:陈业旺 201010800035 组员:覃翠玲 201010800043 杨淑宇 201010800073 刘 斌 201010800046 李兴盛 201010800067 2012年6月弘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的步伐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应运而生。而今,党中央、国务院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令人觉得可悲的是,始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和谐因素在左右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近

2、几年来,挑战中华民族道德底线的事件频频发生,这无疑给和谐社会的建设以重创!此时,很多人开始惊慌了,他们不禁问:到底该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呢?本研究小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首要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素质有所下降的问题。关键词:道德底线;国民素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众所周知,近段时间,挑战我们中华民族道德底线的事件频频发生。在南京,鼓楼法院关于“彭宇事件”的判决,给本来急公好义的人们留下了多少犹豫或怀疑的空间!就怕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结果真的弄得如抱薪救火,薪尽而火更旺,烧焦了衣襟,燎胡了鬓角;在广东佛山,两岁女童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遭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

3、来的另一辆车辆,竟然直接从已经躺在血泊中的女童身上开了过去,而在此后的七分钟之内,从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过路人,置若罔闻;在重庆,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二学生万鑫,在赶场途中扶起1名摔倒的老太,不料,老人及其子女竟说他是肇事者,将他告到法院,要求其父母赔偿;在山东,平阴县村民丁某骑自行车沿220国道行驶,遇王某骑摩托车从后面驶来,王某说,当他骑车超越丁某大约5米时,从后视镜中发现丁某摔倒,急忙返回,并拨打了120,哪知,后来丁某将他告到法院,说是他的摩托车将自己挂伤,要求赔偿。这一件件,一桩桩让人措手不及的事件是如此的触目惊心,而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化掉。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社会问题也渐渐的

4、浮出水面,特别是道德问题更是成为众多问题的中心,而且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是中华儿女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们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得出的结果:一、导致民族传统道德缺失的原因(一)利欲熏心导致民族传统道德缺失助人为乐,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今,助人为乐已经渐渐得成为人们心中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著名的佛学大师净空法师曾经说过:世界变坏了,是因为人心变坏了!这句话极其耐人寻味,它毫不保留的直指世界变坏的根本所在。详细分说开来,那就是很多人都会因为利欲的驱使而采取一些有悖于道德的做法,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然而,有些人为何利欲熏心?事实

5、上,导致利欲熏心的因素有很多,但说白了无非就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够好,贫富差距太大。有很多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平民老百姓(特别是农民),因为生活的压迫,有时不得不做出一些有悖于常理的事情来。比如,有些老人在过马路的时候摔倒,这时刚好有好心人过来扶,他们住院治疗需要一定的费用,从而也就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这无疑给本来就很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于是,老人不得已宰了好心人一笔。其实,如果他们的生活水平足够好,社会保障体系足够好,老人也许不会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因为是人都会有羞耻之心,做了有悖于道德的事情总会或多或少的感到些许不安,甚至会感到无地自容。其实,社会上的暴力事

6、件,多半都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的。如果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美好,谁会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去做这些事情。(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扭曲建国初期,社会发展井然有序,人们可以夜不闭户,基本上无牢狱。而今,在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却引来了很多问题。夜不闭户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邻里间也较少往来,贪官污吏多了,牢房也大了起来。这些现象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相径庭的。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却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道德约束力已渐渐失去了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权和钱的诱惑。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

7、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三)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偏差众所周知,教育体制的变革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难题,取缔高考的呼声从来没有停过。然而,“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高考依然在那里。在陕西西安,一高三学生在高考前一天陨落在枯井之中,母亲知情后当场晕倒;在湖北广水,一名男生在高考前两天从12楼跳下自杀身亡;在湖南邵阳,一考生在考试当天从5楼跳下身亡,家属知情后与学校发生冲突。这一件件让人悲痛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更加重了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质疑。高考,本来是

8、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然而却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严重的偏差。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围着高考转,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一考定终生,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在湖北孝感,市一中高三学生打着氨基酸在备战高考,这仅仅是中国高考的一个缩影而已。青少年本身就应该是活力四射的,而因为高考的原因,很多人失去了阳光的笑脸,留给他们的只是沧桑的眼袋和考不完的试卷。这样的社会能够和谐吗?况且,就算是考上了大学,这样选拔出来的人才对社会又能有多大的贡献?偌大个中国,连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培养不出来,这难道是中国人不够聪明?显然不是的,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

9、、朱隶文和崔琦就是很好的证明。由此,只能说,我们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着缺陷,并且严重扰乱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二、如何增强人民道德意识基于上述社会问题,本研究小组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人们懂得道德对民族的重要性,切实解决民族道德意识缺失的问题。但是,应该如何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研究小组认为,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应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择优提倡传统美德,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在应试教育的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而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所在,而且其囊括了上下五千年的民

10、族思想,内容博大而精深。其以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崇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气节;其主张“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要求“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其提倡“仁者爱人”,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

11、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这真是一语中地,言简意赅。然而真正实现有公德,还得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从点滴做起,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二)加强教育体制建设,切实增强民族的思想道德意识如今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深刻影响这这个国家下一代甚至好几代人的思想。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是这个国家的新生力量,其思想的好坏与否关系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关系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扬长避短,以切实增强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意识。(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必要时进行道德法制化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哲学之永恒主题和难解之谜。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道德理念铸化成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道德则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中国,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正确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问题。道德底线,就是人最基本的尊严、良知的最后防线,也就是人还没有堕落成衣冠禽兽的最后防线。众所周知,见义勇为,是人们所赞赏的,并且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拥护,受到法律的庇护;见死不救,是人们所

13、唾弃的,然而,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明确规定。冥冥之中,法律成为了见死不救的“支撑”,自然有了与道德底线挑战的“底气”。而要彻底扭转“见死不救”的丑恶现象,排斥这种“底气”,釜底抽薪,就必须从法律和道德层面加以重视并尽快解决。在有必要时,最好将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并强制人们执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此时此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精神,重现“礼仪之邦”的风采就变得极其重要。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

14、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在长期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要首先把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过程。这足以见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远见,这将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生机和活力。结语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短短六十言,却道尽了佛法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我们理想中的和谐社会也不过如此而已。古语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今,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得到十三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惟其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考文献1佛所行处EB/OL.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