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8476166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历史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一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中西古代文明史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与繁荣隋唐、宋元,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典章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 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 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坊市制度被打破,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 空前水平;,(1) 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2) 宋代哲学 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3) 宋词、元曲是这

2、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4) 商品 经济的发展,风俗画兴起。,应试指导,栏 目 导 航,抓核心 强技提能,查效果 即时评价,应试指导,备考策略 1. 近几年对唐宋的考查比较稳定,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版块的分布均匀。唐宋政治变革、宋代官制、经济重心南移、土地政策调整、宋代商业、宋明理学。考查方式:以文本为载体,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考查趋势:宋代的经济与文化;唐宋经济带来的新变化;文化传承;教材的断层知识。 2. 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唐朝的统治思想和选官制度、商品经济发展、土地政策、宋代理学、科技文化等方面,命题多以文字材料创设新情境,要求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

3、通过史实间的比较,对历史问题论证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 3. 要注意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综合归纳与整理,能够正确分析文化现象的政治、经济原因。 4. 从多角度对理学、科举制等主干知识的深度理解,牢固掌握这些高频考点。,抓核心 强技提能,主干一 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 关键词: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二府三司三衙制、行省制 基础清单 1. 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及运作流程、意义。 2. 科举制:发展历程、评价。 3. 二府三司三衙制:职能分工、影响。 4. 行省制:实行原因、影响。,3.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1) 原因 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4、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2) 趋势 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 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4) 积极作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D,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影响 1. 沿革 (1) 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

5、政制度。 (2) 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3) 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 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学法指导,2. 特点 (1) 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2)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3)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3. 影响: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

6、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 1. 辨析 (1) 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 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 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2. 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体现的是专制色彩;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体现的是民主特征。,易错辨析,什么是中华文化圈 所谓“文化圈”,是指某一大的地区以某种特定民族的

7、文化为母体文化,不断创新发展、衍生。也就是说,这一地区各国的文化虽然各具民族特色,但最初的文化源是相同的。人们习惯上讲的西方基督教文化圈、中东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及印度文化圈等,就是这个意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大体在隋唐时期,包括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广大地区,是东方文化中最大的一个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共同特点是:(1)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2) 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3) 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4) 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造出本国或本地区语言文字。这种文化共同的出现,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大体从公元

8、前3世纪即中国的战国时期开始涌动,至公元7世纪左右基本形成,对世界文化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史学素养,主干二 隋唐、宋元时期的经济 关键词:商品经济、陶瓷之路、对外贸易 基础清单 1. 坊市制:兴衰过程。 2. 商品经济:表现(城市、货币)、特点。 3. 陶瓷之路:路线、地位。 4. 对外贸易:原因、表现。,A,主干三 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 关键词:理学、文学、艺术、科技 基础清单 1. 理学:背景、流派、观点、影响。 2. 唐诗宋词元曲:反映的时代特点、流派。 3. 风俗、文人画:出现的原因、特点、地位。 4. 四大发明:发明的时间、外传情况、意义。,从两大视角认识宋明理学 从知识角度:理

9、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从价值观角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 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思维提升,2. 辉煌与衰落的原因 (1) 辉煌的原因:国家统一、生产力的发展、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和科举制的完善、明清以前中外交流频繁。 (2) 衰落的原因:腐朽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实施。,B,中外联系,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 政治制度 (1)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

10、组织严密的中央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 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使官吏选拔权集于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教育及文学艺术的发展。,知识拓展,2. 经济制度 (1) 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 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3) 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 军事制度 (1) 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

11、,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2) 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查效果 即时评价,主干一 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 1. (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评)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扩大行政权 B. 削弱三省权限 C.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 加

12、强皇权 解析:材料中“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说明行政权出现转移,而非扩大,A项错误;材料尚书省“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说明只有尚书省权限受到削弱,B项错误;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中决策权和行政权的分割,没有体现出对皇权的影响,D项错误。,C,2. (2018湖南郴州质监)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

13、一定的约束力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解析:中书省和门下省不是执法部门,A项错误;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有所加强,B项错误;从材料的表述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装置诏敕的封袋、用笔的颜色都不敢用惯用常例,说明了三省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方式或程序,无从体现民主性质,D项错误。,C,3. (2018安徽芜湖5月模拟)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的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则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 A.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

14、相反方向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知言谏制度渐趋于消亡,主要是因为专制制度不断加强,言谏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与强化轨迹相反,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言谏制度消亡的史实,故错误。言谏制度随着皇权加强,而渐趋于消亡,说明不是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故C项错误。言谏属于谏议制度,与监察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A,B,5. (2018河南4月适应性考试)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

15、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 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 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解析:“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元代利用行省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C,6. (2018河北唐山三模)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 ) A. 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 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 C. 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 政治中心转移的反映,D,B,8. (2018河北保定二模)唐代时,来唐外商只要完成了“纳舶脚(

16、即交船税)、收市(由宫市使收购部分商品)、进奉(进贡)”,任何“重加率税”的做法都是违反唐朝政府规定的,外商可不予执行。由此可知唐朝政府( ) A. 对外商给予了国民待遇 B. 对外贸的管理规范有序 C. 奉行平等自主的对外政策 D. 旨在保护本国的工商业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外商获得国民待遇,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可以使外贸的秩序规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平等自主的状态,C项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对本国工商业的保护,D项错误。,B,9. (2018江西上饶三模)唐朝中期,由于人口增殖,名门大户特权遭破坏,永业田不断扩大,可开发土地的减少,均田制难以再执行下去。到了宋朝,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佃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以下关于佃耕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唐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