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49402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培养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技能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课程的教育来完成。作为中学基础课之一的历史课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仅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的思想感情以深刻的影响,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帮助他们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倾向和良好的品德。历史的这一价值说明了它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爱国主义既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历史教育的

2、永恒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图克服应试教育给历史这种“副科”带来的消极影响,将爱国主义教育溶于每一节课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以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斑斑,风云叱咤的爱国主义史诗,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从点(落实关键点)、线(捋清基本线)、面(广铺知识面)这三个方面改进教学,再现历史的情景,突出情感的作用,从而强化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点”,指的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点。爱国主义与祖国的历史联系非常紧密,我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去,重点放在能够激起学生爱国热忱,培

3、养学生爱国精神的具体历史知识的“点”上。概括说来,就是要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如在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这一节观摩课时,我就把重心放在了邹容、陈天华两位人物的“点”上。首先,我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说出重庆人民怀念邹容的方式(今渝中区的邹容路和南区路上的邹容烈士纪念碑),通过设问,引出了邹容从小立志,救国救民乃至为革命献身的光辉而又短暂的一生。在介绍完他的生平事迹后,我还充满激情地背诵了邹容所著革命军中的一段:“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

4、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通过把我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仿佛感受到这位革命志士依然还在他们身边呐喊。最后,我以“风雨巴山遗恨远,至今人念大将军”来结束对邹容的讲述。这样,避免了教材上的简单评说,使学生有了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原来在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就有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书本上的东西也并非遥不可及,学生们顿时对这位爱国志士肃然起敬。在介绍陈天化时,我又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2个点:一是他“闭门疾书”大声呼吁炎黄子孙要救亡必须反帝,反帝必须推翻这“洋人的朝廷”,他用血泪凝成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通俗酣畅,言词悲壮,每写到辛

5、酸处,竟是泪珠与笔墨齐下,因而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二是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朝日新闻诋毁中国学生“放纵”、“卑劣”,为维护祖国尊严,他主张立即回国,而汪精卫等人却情愿忍气吞声,于是陈天华决定蹈海殉国。他的壮举引起了全国悲恸,形成了拒俄反帝的新高潮。我在叙述陈天华以笔作刃,以身殉国这两个细节后,再叫学生齐声朗读教材上摘录猛回头的部分内容,从中体验他的拳拳赤子心,一个反帝爱国的勇猛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顿时丰满起来,给学生以强烈感染。正是由于抓住了邹容、陈天华这两个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点”,才使这节课渗透了爱国情,较好地做到了寓教于史。课后,学生们都反映他

6、们在这一节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刻得多,而且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震动,激发了他们立志勤奋学习、日后报效祖国的愿望。“线”,指的是历史的基本线索。我每讲完一章节或者是重大历史事件后,都要围绕其基本线索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通过综合复习,使学生牢固掌握。“线”是由“点”连接起来的。由落实关键点到捋清基本线,可以使学生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线索中理清爱国主义这一主线,真正懂得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史。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抓住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一步一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回忆帝国主义怎样发动侵略战争,以强权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及进行

7、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的种种罪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和对振兴祖国的热情。同时,我又抓住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线索,勾画出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此,我还进行了专题讲述。重点讲了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领导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开创了民主共和的先河,功不可没。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以辛亥革命为基点前后展开,通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经历来阐明他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线索:一是创立兴中会时期,由上书变法到立志革命,建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二是辛亥革命后,为了

8、维护民主共和先后发动了两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表现出屡败屡战,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三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时,探索真理,以俄为师,具有继续革命的精神。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对孙中山一生救国、致力革命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被孙中山的爱国奉献精神所折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勇气。当然,近代史的其他线索还有很多。聚点成线,在落实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无疑会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刻。“面”,指的是有关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多侧面、全方位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从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广铺知识面,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

9、义情操。如在讲到不平等条约中领土的被宰割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回忆被割取的领土的重要位置,丰富的物产等,激发学生对失去的山河的爱恋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联系现实的政治大事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引导学生关注其过去、现在、未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对民族败类、卖国贼的揭露(如卖国求荣的李鸿章、贪生怕死的叶志超)增强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还通过北京大学的百年华诞想到一百年前的京师大学堂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维新志士,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公责任感。总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寓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之中,落实点线面为寓教于史提供了具体形式。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历史课的爱国主义因素,把爱国情渗透到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当中去,这样就能避免空洞说教,真正收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