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222917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看待新兴的网络语言湘江/文随着计算机走入千家万户,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交际的便利工具。近年来,通过博客、QQ结识了一些年轻朋友,在与他们的文字交流中,了解了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比如,用“偶”来代替“我”。形容高兴用象声词“嘎嘎”,形容惊叹用象声词“吼,吼,吼”,表示伤心用阿拉伯数字“5555”来代替。如果不同意、不赞成对方的观点,用象声词“切,切”来表示。喜欢什么,前面加上个形容词“超”,叫“超喜欢”;不喜欢对方,则用“鄙视”。用来发泄某种情绪,表示某种不满的常用语“靠”。把东西称作“东东”,买东西不说买,叫“败”等等。新兴的网络语言,有些是生造的,也有些原有的词语但有了新的含义。有些词语乍

2、一听,不符合语法,时间长了也就自然接受了。如表示欣赏或支持,前面缀上“严重”一词,变成“严重欣赏”、“严重支持”。还有“晕”、“郁闷”、“雷人”、“貌似”、“拍砖”、“灌水”、“跟贴”等词语的广泛应用。新兴网络语言的突出特点:简练、生动、诙谐,有时再与表示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各种“动漫表情”、小图标等配合使用,确实能起到妙趣横生、相得益彰的效果。千百年来,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进化,一些旧的词语消亡了,更多的新词语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新兴的网络语言在丰富着汉语词汇,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习惯用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理性看待网络语言,去粗取精,融会贯通地学习使用这些语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兴的

3、语言现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停滞不动的,语言也如此。其实,在很久很久以来的人类历史中,每天都会产生好多好多的新鲜的语言现象,比如:新词,新的表达方式等等,只不过,因为缺乏传播的途径和被广泛应用的语境,就很快烟消云散了。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使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新兴的语言现象的迅速传播成为可能,并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成为青年一代所崇尚的表达方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些新兴的语言现象,也不得不面临这些新兴语言现象的泛滥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语言现象,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一、新兴语言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1、上网者即时聊天时用来彼此传递信息的一些特别的信息符号和

4、言说方式。比如:“版猪”(版主)“大虾”(超级网虫)“菜鸟”(网络新手)“烘培鸡”(个人主页)“青蛙”(丑男)“恐龙”(丑女)“687”(对不起),“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5555”(伤心的哭声),“562059487”(我若爱你,我就是白痴)JJ(姐姐)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DD(弟弟)RMB(人民币)BT(变态)这些语言,或用谐音,或用音译,或用词义引申,或用拼音缩写,内容涉及称呼、问候、别称、发泄、动作等等,千姿百态生动形象。2、在一定社会新闻事件中出现,然后被广泛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俯卧撑”“山寨”“被雷到了”“我爸是李刚”“

5、浮云”“给力”“伤不起”这些语言,与一定的社会事件相联系,被广泛征引,加以引申运用,成为人们表达无奈、发泄情绪、调侃现实的,带有黑色幽默性质的语言。二、新兴语言现象的特点1、年轻化。应用者大多是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年轻一代,互联网成为他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2、富有创造性。在网络这个特殊的交流平台上,语言成为了网民的个性标志。为了标新立异、出语惊人,吸引他人的眼球,一些网民便开动脑筋,积极创新,创造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词语。3、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一定的教育背景,他们能在一定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现实中,抓住一些富有文化意蕴的词语加以引申,使之广泛传播。4、幽默风趣。网络交流往

6、往比现实中的交流来得轻松、快乐,为了交流的沟通的需要,幽默风趣,成为展示个人魅力的一种必要手段,于是许多连珠妙语,便在键盘的敲击中产生了。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新兴语言现象1、要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出现和存在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能一棍子打死。(其实,打也打不死)。2、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语言中粗俗暴力、低级下流等违背道德、文明的成分,注意规范自己的网络交际行为。3、要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角,以研究的态度来看待新兴语言现象。语言是以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而追求交际效果的最大化永远是语言发展的原初动力。网络语言弥补了现有语言在网络交际上的不足,它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更充满着一

7、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创新精神,它必将成为推动汉语言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近年来,几位大学校长的讲话中,频现网络流行语,似乎也昭示了这一点。如今,网络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应运而生的网络语言似乎一夜走红,特别是在学生群之中。因为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比较敏感,加之对网络的喜爱,致使网络语言风靡校园。我认为要正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的创新使用。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但生动形象能体现网民“个性”的习惯用语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8、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语汇同社会的发展更为密切,直接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着社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因而社会的变化、新事物的出现等都会在语汇中体现出来,从而产生大量新词。因此,对学生中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就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一棍子把它打死,而应该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现象,它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网络语言,以便在和学生交流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语言。 但是,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灵活变通的表达方式,虽然与常规语言相比具有新奇

9、、简单、幽默、有个性等特点,但它只是在网络这种特殊媒介中才能起到有效交际工具的作用,属于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随意性比较大。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极有可能会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恰到好处地使用网络语言,为文章增添活力。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其实和相声、小品一样,也是语言魅力的体现。如果使用得法,学生的作文将增色不少。 同时,也要提高学生对网络语言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对表达与交流中网络语言的谨慎考察,自觉抵制粗俗失范的网络语言。 总之,面对网络语言对学生作文的挑战,我们教师要怀着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把规范的网络语言引进课堂,使之服务于作文教学。探究网络语言调动学生

10、学习兴趣青岛九中吕蓉2011年7月17日 15:13 时下的网络语言已经可以用“无孔不入”来形容了,在如此强大的渗透面前,公众媒体已然陷落,语文课堂是不是还应该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已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如何将网络语言的有益成分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或许更有实际意义。从我个人角度而言,这些年来对网络语言,更关注于它们的“造字法”、“造词法”,通过探究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的形成过程,可以顺带着回顾很多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近年来我以为最有趣最经典的网络造字莫过于这个“囧”字,最初接触它的时候,传统的微软拼音输入法和五笔输入法是没有他的存在的,只能从别处复制粘贴,但这个八字眉的小人脸,却让人一下子

11、回想起了文字的最初形态象形字,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是这么把第一批汉字造出来的,这个小人脸正好顺应了一下这种复古情绪。单纯把造字法当做一个知识点来灌输,学生的记忆效率不敢保证,但是一旦结合他们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有了学习兴趣,象形、会意、指示这三种造字法就一下子都提起来了。比之“给力”一词更早出现的“杯具”、“洗具”一次的广泛应用,其实不正是一种谐音的应用,中国古文中历来不乏用“谐音”表达情绪传递思想的范例,如果那天正碰上一个同学谈论起有关“杯具”和“洗具”的事情,顺带着讲一讲何谓“道是无晴却有晴”之类的唐诗宋词,效果也该不错的。与前两年的网络用语偏重于造字、造词甚至造句不同,今年的网络用语更已经

12、开始向“文体”进攻。早些时候的梨花体是如何消解诗歌的韵律美;火锅体和鲁迅家门前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有什么异曲同工;凡客体如何言简意赅节奏分明的传递信息表达情绪;咆哮体又是如何通过文字的重复、句式的简短和标点的强化传递内心激动情绪的,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语文教学的各种范例。(这个“各种”也从最早的形容词逐渐变性为副词了呢)网络语言来自于生活,而我们现有的规范语言又是提炼自生活,两者本是一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实在没必要把网络语言视为洪水猛兽,亲近它,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而已。PS,跟学生对于网络语言的接收速度和更新速度比起来,老师们表示鸭梨很大啊!任何语言文化都是在发展变化的,

13、一成不变的语言文化是死水,是要灭亡的,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唯物主义哲学也说明了这一点。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优胜略太的加入现有语言文化,终归是语言文化的一种丰富。今日,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将于8月27日召开关于英文字母词以及网络语言的专家研讨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 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

14、语言也是一种文化。首先,为了省事,比如网上说“再见”,一般只用数字“88代替,时间久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次,不少网络用语有它自身的意义,比如”菜鸟“、”恐龙“之类,要是直截了当去说”你真是一个差劲的新手“,或是”这个真是丑女“,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味道。还有用”灌水“来形容在论坛上滥发帖子,就很形象,换了其他词可能表达不出这个感觉。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用现实的规范去规范它,反而不大现实。 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

15、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要收录的也就是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 网络语言流行的利 网络语言目前深受到广大学生和网民的欢迎,也就说明它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它的存在和流行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标新立异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大部分网民都是受过教育且有着创新意识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遐想无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前者如 “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网络中已司空见惯了。后者如“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 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 2、经济简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