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4129166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6.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创作过程的 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媒介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它是联结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中心环节,是艺术生产过程中一个复杂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活动,遵循着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艺术创作过程是人类的高级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过程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几个部分,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与情感活动。但是,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又不得不把它分开来讲。 一般说来,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当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又常常相互交织,融为一体。,一、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

2、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艺术体验的特征: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展;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高小华 赶火车,被中国美术学届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78年创作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是“乡土绘画”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高小华 1983年 小城十字街头 布面 油画,高小华画肖像,高小华画肖像,高小华画肖像,程丛林1968 年月日雪,程丛林,再现了“文革”时期两派红卫兵组织相互对立和武斗的场面。这幅画在场面的处理、色彩所营造的气氛和戏性冲突的安排上都使人想起19 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画家

3、苏里柯夫的作品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这件作品在当时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真实的、批判的现实主义倾向,第一次自由地体现了艺术家本人对历史的判断与描述,代表了“伤痕美术”中“文革”题材创作的一个高峰。,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是苏里柯夫的成名之作,场面开阔,极为壮观。它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突破了当时学院派历史画以圣经和神话为中心的虚构和表面效果,气势宏伟,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历史认识的意义和高度的美学价值。,罗中立父亲 罗中立在这幅画中采用的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受了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启发,局部放大的手法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把一个饱经沧桑的贫苦农民的巨大头像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辽宁

4、画家广廷渤 钢水汗水(1979),罗中立 荒原 油彩 画布,罗中立 墙外的猫,罗中立 秋土 油画 画布,10年前,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主要是祖祖辈辈农民的命运,带有社会反思的意向,他用画为农民呐喊、呼愿。10年后艺术家主要是在真切的留意、咀嚼、回味农业文明所曾拥有的种种宝贵东西,是在欣赏、赞美民风、民俗、民性,从而向当代文明的种种缺失再次敲响了警世之钟。这是中国美术评论家陈孝信评析1990年代罗中立绘画的重心。,相较于1990年代末期至今刻意变形、突出眼部、手足力度的夸张写实面貌,1990年代初期的罗中立,仍以坚实的写实基础细密柔和地从事农民题材的创作,致密的笔触,温和的色调,宁静的画面,悠远的视

5、野,在平静中突显出农民淡泊度日的无争,但从诸多人物表情和意境铺陈中,又可窥见面对辛劳生活压力的逆来顺受,罗中立将当时的农村实像以唯美的笔调作为对社会的倾吐,也因此,这时期罗中立的农民题材作品,都隐现着深邃含蓄的心灵呐喊。此幅秋土,白色的牛犊拖着沉重的秋收,四足略张已显现出力有未遂的辛苦,老妪在一旁轻抚着牛儿的头与身,仿佛安慰着牛犊的勤力;微微隆起的缓坡,意味着努力向前必须以坚毅的耐力继续撑持,平涂的蓝天,又给予了人们无限远大的未来目标;只见一只白鸽停栖于秋毂之上,悠闲的情状与牛儿的辛勤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农民生活平静无争中的艰困。,缝衣女,米勒作,油画,33X25cm,法国卢浮宫藏。,米

6、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法国写实主义画家。他从1849年定居巴比松村后,就以农民的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因此人们称他是“农民画家”。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朴实,心地纯洁。而且画面色彩浑厚、沉着,与其表达的情绪非常和谐。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画家在平凡的题材中,描绘出人物质朴的精神和恬静的气氛。显示出画家对农民的深沉热爱。,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9世纪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播种、晚钟、牧羊女、死神与樵夫和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也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曾受到资产阶级的诋毁。部分作品

7、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拾穗者,在这幅画中,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 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米勒名作: (晚祷

8、),一个画家在画中所反映出来的个人体会的精神远胜于他所使用的熟练技巧。绘画是精神的产物,画家需要的是表达“我”自己,是对“我”的内心负责,心灵是观察的真正工具,眼睛则作为一种载体,接收和传递视觉的意识部分。也就是说,我们无需把眼前的一切准确无误地还原下来,那是相机完成的任务,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杨丽萍,生命的雀之灵 通过优美的舞姿流露出的人类对大自然生命之美的敬慕、赞美和陶醉之情 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它迎着晨曦,踏着露珠,轻梳羽翅,随风起舞。它展开缀着金色羽毛的雀尾,用舞蹈表现企盼吉祥、和平、幸福和欢乐的心声。它时而宁静伫立,时而飞旋身姿。它的美丽倩影,映衬在初升的太阳的圆形光环

9、之中,那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粗粗看去,雀之灵也不过是拟人化的孔雀,但是,它同人们看惯了的傣族孔雀舞有着明显的不同。 举手投足之间,看似孔雀“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但它远远超过了形态模拟,而是舞者“孔雀”的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杨丽萍所独创的手臂酥软无骨般的颤动,在纤细、柔美中迸发出生命的激情。,舞蹈家杨丽萍如果不熟悉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就不可能创作出雀之灵这一舞蹈作品。在创作中调动了她的全部审美经验,注入了她全部情感、想象、联想,努力表现孔雀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对孔雀的灵性与傣族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挖掘,使得作品得以提高和升华。有了雀

10、之灵性、雀之精神的创作动机,再进行艺术的构思,艺术的审美意象便初步形成。此时,孔雀的动作、生活的习性、傣族舞蹈的韵律只是一种精神的载体,而表现自然的和谐、生活的美好则成了重要的表现方面。此时,孔雀的灵性是作者的精神,是傣族人民的精神风貌,是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物态化形式。作者杨丽萍把傣族舞蹈的艺术语言、孔雀的代表性动作、和主观的审美倾向结合起来,化作了孔雀的艺术形象用于艺术表现 ,使雀之灵成为中国舞蹈、民族舞的代表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艺术创作中每个环节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艺术创作者在观察与体验生活时是有着特殊的心理过程的。本来观察与体验就有着主观的参与,这“主观”就是

11、“我”的直呈!当艺术家锁定要表现的对象时,客观事物经由眼睛传递到大脑后,它也要蒙上一层“我”的色彩,再通过“我”的手把它再现出来的时候,就势必附上了“我”这个特殊的个人对它的主观认识,承载了“我”的个人情绪。,上面典型事例充分说明,真正感动人的艺术是画家首先自己被感动,在感动中,画家会自觉地在塑造的形象中印上一个大写的“我”,在“我”的内里包含了画家的真切体验,是画家自身情感的幻化,“我”是个性化的,是独创的,更是感动人的最直接因素。既然呈现个性因素,必然要发展旧有的模式,艺术创作总是以创新为标志。,如何才能实现绘画创作过程中“我”的体现呢?,首先,体验生活必须带有饱满的热情;其次,在观察与体

12、验生活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生活中感动人的对象虽然很多,但大而化之往往发现不了真正感人的对象,这就需要细心体察关注的对象,有时需要反复多次地观察体验,才能最终被感动,从而产生创作冲动;第三,若要在作品中真正写出“我”,还需要认真地构思,将自己真正感动的因素复合在想塑造的形象之中,表面上我们从作品的形象中看不到“我”的因素,事实上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正是“我”的媒介功用所起的关键作用;最后,是驾驭材料与处理画面的能力,一个有一万个好想法的画家,如果没有熟练的艺术技巧,无论怎样也书写不了这个“我”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艺术上取得长足的成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艺术家付出长

13、期甚或毕生的辛劳。如何进一步摆脱实景写生的“习作性”;如何在更大尺幅的原创性作品中,在绘画语言的整合上更加完整和谐;如何使作品在语言形式转化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审美心理价值的转换,诸如此类,都是应该值得苦苦思索的问题。,1、自发艺术体验,自发艺术体验是指无意识中形成的艺术体验。它是在生活中自然积淀下来的心理经验,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童年生活往往构成艺术家自发艺术体验的源泉。许多艺术家并不是为了成为艺术家才去进行艺术体验,而是因为艺术体验太丰富、太深刻了,以致于他不得不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2、自觉艺术体验,自觉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为了艺术创作而进行的艺术体验。 中国古代艺术家特别强

14、调自觉艺术体验,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道家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家的一贯主张。中国诗人画家特别喜爱旅游,正如李白所说“一生爱入名山游”。这正是自觉艺术体验。,山水画卧游自然,现存最早的中国山水画作品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画是中国最早的有署名的作品,在这之前的作品都是无名氏的画作。,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富春江是中国的名胜之地,风景秀丽。画家笔下的山水, 毫不逊色于真山真水。,清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所画的这幅搜尽奇峰打草稿,画面崇山峻岭,茂树参天,泉水淙淙,山道盘旋。城垣、楼阁、亭桥、书屋、渔舟等分布其间。全幅构图繁密,自然流畅,笔墨苍劲

15、,气势磅礴。,元倪瓒六君子图倪瓒的品行非常高雅, 他鄙弃高官厚禄, 向往自由的隐居生活。这思想常常在他的画作中流露出来。,慈禧画像,郎世宁八骏图,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绘画中出现了两种表现空间的透视方法: 1、焦点透视法(其特点是符合人的 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 2、散点透视法(其特点是突破可视空间范围夸张强化艺术家的感受),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 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早在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通过环境式的景物衔接起来,让空间连续和时间流动结合

16、起来。,欣赏:,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它跨越了时空,超越了视觉的真实,从而创造了无限的视觉空间,达到了一种理想的真实,形成“咫尺之图,卧游天下”的审美意境。,中国绘画的三足鼎立,一、民间画 二、宫廷画 三、文人画,民间年画,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 天津杨柳青年画 苏州桃花坞年画 山东潍坊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在艺术风格上,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设色上,具有朴实、稚拙、简练、丰富的民间美术特色。,天津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