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110690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47.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篇 精神变异 寓言与逃逸 中 篇精神变异:寓言与逃逸是含在这种作品中主体在多重意义的外表卜并小是空的,而是一种主体的剩余.-朱丽叶克里斯蒂娃只是当光芒不再发自中天,.我们就走出了这一历史。它应该揭示一个完全为历史打满烙印的身体,和摧毁了身体的历史。-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学第六章破裂与见证:新情感的变迁或危机没有人会怀疑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人会怀疑,这种变化的最深刻方晦表现在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情感态度方面。在这一意义上,中国先锋派文学并不仪仅是形式主义实验的产品,恰恰相反,它们更自可能是对当代情感变动做出最尖锐反应的文化形式。不仅艺术形式本身凝聚着精神危机的象征意义

2、,而且它所处理的那些主题和所描写的生活显然直接包含了当代思想意汉中的种种痛楚、混乱和探索。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一种新情感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兴起,文学毫无疑问足这种新情感的最主要建构者,也正因为如此,80年代上半期的文学会有如此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这种新情感作为文学是人学这一新时期文学总体纲领的具体显现,它以人道主义信念为核心;以人性论为理论保护带;以爱情主题为伸展网络;表达一系列关于人的精神磨难,命运遭际,心理愿望,情感寄托,性格气质,价值取向,等等。总之这种新情感最大限度表达了文革后步人现代化的中国社会的内在性的精神生活,作为思想解放的补充或者说意想不到的后果,新情感其实讲述了关于人性

3、解放的神话,某种意义卜,正如王晓明在评论张贤亮时使用的文章标题所描述的那样:这是在扣开所罗门的瓶子。事实上,并不仅仅对于张贤亮来说是如此,乃至对整个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也是如此。新情感那一缕清新芬芳的气息一经从魔瓶里放将出来,它就变成冗法控制的令人恐惧的妖孽。一切都变得无法克制,无法规范,更无法收拾。人性解放的限度在哪里,由谁来制约呢?如果说住80年代初期它还不过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伴生现象,还充溢着观念性的和思想性的革命品格。它那蛊惑人心的力量还经常令人怀疑;那么,现在,这个发育成熟的妖孽却依附在改革开放的生活成果的每一个侧面,依附在每一个花样翻新的日常行为的背后。兀望的人们已经灵魂附体,他们流连

4、于街头巷尾的小书摊边;他们在歌厅舞厅纵情欢乐;他们在迷你短裙下,在比基尼的空白处,在美其名日观念更新的裸体画展上,在电线杆上的招贴画和暧昧的字句之间,甚至在优美动人的广告画面中,找到最新的感觉,并且在南方沿海那些突然冒出的现代城市里,偷吃禁果,饱尝人间情趣.这个妖孽已经变得无法拒绝,已经成为人们自然而然流露的日常愿望。历史的变迁令人称奇,如果把视线放大到整个20世纪的话,某些细节的更改也足以意味着历史巨变的景观。事实上,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就曾经历过一次新情感的冲击,它同样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具体环节。应当承认,新情感所具有的新启蒙(例如反封建)的意义引发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思想意识的深

5、刻变化。新情感不仅给予了一代知识分子以非同凡响的精神气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一代民众认同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当这种新启蒙终至被改造成一种具体的革命理想时新情感也就发生相应的变更,这种变更的后果令几代中国人激动小已也疲惫不堪。显然,历史期待另一次变动。20世纪最后20年兴起的新情感在多大程度上与前20年相近(或重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清的问题,但是,历史的形式如此相像而结果如此相异却是令人吃惊的。血四时期的新情感(新肩蒙)终至二变成革命感情(革命理想),而20世纪80年代的新情感仅仅变成泛性论。并且在民众自发而强大的创造性模仿中,这种新情感变成是对知识分子精英价值的最大嘲弄。从这样两个历史图像

6、的对比中,我们应该惊异于20世纪的思想巨变,还是为历史恰如其分的报应感到沮丧?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众文化如此坚决地歪曲新情感,坚决拒绝精英文化,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传统深厚,同时又正在步入现代化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始终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然而,作为我们时代的知识分子文化最后负隅顽抗的部分。-先锋派,何以也如此坚决地背叛了新情感,并且以此来维护所谓知识分子最后的文化自觉-这一行为毫无疑问更加令人困惑不安。很显然,80年代后期,纯文学特别是先锋文学中,已经少有纯洁神圣盯爱情故事,用性爱故事,替代爱情主题,不仅表示80年代后期文学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司时也预示着步人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而临

7、的精神困扰。先锋派文学(或称后新潮文学)对这一主题的挑战十牛运,小过是这次困扰的更加深刻的表征。也正凼为越过性这一障碍,也正因为完成这样一次令人困扰的非成人的精神自虐,先锋派文学才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绵延而至的温情,也才有对幻觉、暴力和逃亡的不可思议的书写,也才有似是而非的自我救赎的愿望.所有这一切,都使中国先锋文学不得不打上后现代主义的奇怪烙印一、新情感的蔓延:一个伸展的主题新时期文学曾经怀抱人道主义信念去寻找人的感情。对于朦胧诗群体来说,寻觅个人情感一直就隐含着启蒙主义的时代意义,它那潜在的叛逆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渗透,把大写的人推到时代的旋涡中心。爱情主题

8、一开始就不过是大写的人的一个子命蹈。祷人写道: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显然,这个人是与英雄原则同格的,爱情不过是这个大写的人的具体展开环节,它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必要内容而已。1979年张洁发表爱,是不能忘记的,她把隋爱第一次推到社会的中心,她赋予情爱的那种神圣性被现实戏剧化转变为对现行道德伦理的观念性叛逆,由此推导出人的价值(或尊严)的命题是不奇怪的。随后,张抗抗的夏推动这个命题向着自我和个性方向延伸。爱情更加切合了时代思想解放的启蒙理想。它受制于现实,而不是爱情本身植根的那种人类的永恒性。当张洁关于爱情的思想被现实普遍化之后,当代文学对爱情主题的开掘就被注定要向着历史的和感

9、性的方向发展,张贤亮在把爱情丰题向性推进的时候,同时掺进对胜,的历史反思,性在张贤亮那里成为给人留下精神和肉体创伤的原始见证。当然,张贤亮的情爱主题同样有一个伸延变迁的过程。张贤亮开始采用的心灵自传的方式,主要是表达个人经历残留下的忏悔意识。张贤亮试图通过对过去的眷恋来填补因愧疚遗留下的心理空白,于是张贤亮用充满热情的笔触写下众多的温柔多情的女性形象:乔安萍、李秀芝、韩玉梅、马缨花、黄香久.张贤亮的这种心理动机和他夸大的悔过之情,结果使那些女人都成为男人在政治压制下的存在价值的惟一证明。张贤亮的证明方式使他的性意识不可逆转产生另一种权力统治。张贤亮的性反抗政治强权,然而,他却把女性作为反抗力量

10、的依据,作为反抗的代价,反抗成为寻找女性情感和肉体安慰的补偿方式。张贤亮的忏悔动机和男权文化眼光,使这种异化状况成为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张贤亮带着遗憾而更多的是骄傲的口吻写道:啊!世界上最可爱的足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她们所创造的男人!确实的,那个有一个美丽的梦的马缨花,她把有一个男人在她旁边正正经经地念书,当作由童年时印象形成的一个憧憬.,马缨花的梦想被溘定了不能实现,这倒不只是因为章永磷特别负心,因为这是男人和女人二个对立世界造成的永恒错位。至于那个黄香久,在被遗弃的最后时刻还让章永磷玩个痛快,这不仅表明中国女人的特别善良宽容,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为再次表达了张贤亮用男权文

11、化的眼光,对女性的玩味。很显然,在张贤亮那里,历史反思动机和心理忏悔动机,实际发生分裂,并且心理忏悔动机逐渐压垮了历史反崽动机。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样着力干历史反思的作品,结果却变成一个单纯的性爱故事。如果不过分追究接受公众的趣味的话,张贤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毕竟是当代文学中最直接、具体、细致描写性的小说,从性饥渴一理、到肉体的赤裸裸展示,从阳痿到性功能的突然恢复,从通奸到放纵的造爱,这一切,足以使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像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样,受到公众的误解。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竟然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男女的性知识启蒙读物,至于张贤亮试图揭示政治压抑与生理压抑的同构共生现

12、象,在政治异化和人性异化的关系中进行的哲学的和历史的思索,没有人理睬。而大多数批评家热中于道德观方面的争论,无疑助长了人们对不道德禁区的兴趣,而男人的半足女人看上去就更像一本性知识导读手册。是张贤亮煽动了读者大众的情欲,还是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过是饱受压抑的中国人期待已久的产品?这可能是双向的。张贤亮的这部小说就成为冲破禁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作品,他在思想观念上的思辨色彩和在精神心理方面的虚假和夸张竟然丝毫也没有影响这部作品成为当代小说关于性主题的开创之作,这与其归咎于可怜巴巴的读者,不如归咎于冷冰冰的文明规矩。文化心态的改变既是非常艰难,又非常突然。禁忌一旦受到冲击立即就变成一种巨大的诱惑和怂

13、恿,因此,禁忌的解除才显得那样不可抗拒。我难以具体描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风行时期的文化伴生现象,至少在文学作品里,爱情主题的性色彩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紧张之后的松弛,往往更加痛快。1984年以后,文学作品中一直有一股回归大自然的潮流,对自然蛮力的崇拜,是对文明异化和性力萎缩的反抗,这与当时中国女性呼唤的强壮粗鲁的男子汉形象,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庆幸的是,大自然构成一个隐喻的环境,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经常使性爱主题转喻为回归自然的主题,泛神主义战胜了泛性主义。而寻根派7更关注于人性隐含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命题,推向历史的纵深处。自然转变成文化,甚至是地域性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

14、的精神价值,自然蛮力隐含的性含义被掏空了。但是,即使是寻根派执著于文化隐含,依然无法压制为自然崇拜唤起的那种生命意味。寻根顺接了寻找大自然的主题这样的历史程序,必然使其后的对文化的那种精细玩味计人不堪忍受。莫言作为晚出的寻根派,之所以成为寻根派的终结,恰恰因为他返回到寻根初期与自然衔接的那种感性生命的激情中去。莫言摆脱了寻根的精神文化的深度,他在红高粱家族里把寻根直接改造为寻找生命之根,红高粱流动一股生命的野性之气,莫言要在先辈的杀人越货的勾当中,看到生命的原始热力。生命摆脱了文化,在北方广阔的原野上纵横驰骋,在血红如海的高粱地里燃烧,很显然,莫言对现代文明压抑人性颇为不满。在他看来,现代人精

15、神也已疲软,生殖力电已萎缩,要再次唤醒人类的生命记忆。红高粱家族不过是生命崇拜图腾的文学表达,而余占鳌在高梁地里摁住我奶奶,则是向柔弱的当代文明递交的一份粗暴的抗议书。性必须通过强力乃至暴力来表达,莫言把性从温情绵绵的男欢女爱中拯救出来,性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征服,无所顾忌的占有,毫无犹豫的夺取。女权主义者无疑会苛责莫言的男权主义,男性的性强权永远要以女性的被征服为代价。莫言的性意识退去了沉甸甸的感情和文化的意义,性是生命的纯粹形式,是生命强有力的存在证明。莫言不_仅赋予性以白然的背景,更主要的莫言给性揭示了强力的品格(而。强力与暴力只有一步之遥),性所具有的那种对道德和伦理等文化意识形态的冲击力,切合了文明压抑下的逆反心理。与莫言那种放纵而明朗的性宣泄相反,残雪返回到压抑而阴郁的性意识深处。不可克服的性压抑,是生活异化的根源。残雪把变态心理投射到外部世界的错位和变形上,人所处的位置发生倾斜,人与人的关系被彻底扭曲。残雪的个人由于自我压抑而极度孤独,由于孤独而封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