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84050361 上传时间:2019-03-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0.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做到对材料的巧安排材料,是写作的原料,没有原料,写作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说材料是组成文章内容的基本成分,人们把它比作文章的血肉。 一、材料的含义 所谓材料,是指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或前人的写作成果中收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其内容包括人、事、物、景、情、理、数据诸方面 在文学创作中,通常又把材料分为素材和题材。所谓素材,就是指作者从生活中收集和积累的全部原始材料。它包括现象、事实、人物、景物、数字以及作者通过实践和观察所获得印象等。素材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写作所必需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形象、意境等,都是作者从素材中加工、提炼出来的。所以,素材被称为

2、写作的“仓库”。 所谓题材,则是指作者对素材选择、集中、加工、提炼、改制后,写入作品中的材料。对题材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把它理解为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一方面或写作内容主要涉及的范围,如“军事题材”、“爱情题材”、“历史题材”等。 素材与题材虽然都是写作的材料,却有着质的区别,素材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题材是意识形态的东西;素材只是对客观形象、现象的记录,题材则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和材料有关的还有“资料”。所谓材料,是指经他人不同程度地整理、加工过的材料。资料常用于学术性论文的写作。资料包括专著、期刊、简讯、索引、图表、图纸、历史文献等。 材料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具体表现为: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

3、主题的基础,因为主题是从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中得出的;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主题的支柱。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作文须是靠实,不可驾空纤巧。大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文章辨体序说)说的就是写文章必须凭借事实,而不要驾空议论,以纤巧惑众,总的精神是七分事实,二三分文采和技巧。可见,没有材料,写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材料,写作活动便无法顺利进行。 二、材料的种类 材料按其存在的时间分,有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按其性质分,有主观材料、客观材料、事实材料、理论材料;按其表现内容分,有生活材料和心理材料;按其表现方法分,有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按其表现角度分,有正面材料、

4、反面材料、侧面材料;按获取材料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等等。 下面就常见的几种材料作些说明。 (一)现实材料 现实材料是指存在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材料。这一类材料反映了当代的人、事、物、景、情、理。现实材料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文体中,是读者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最能引起共鸣的材料,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新鲜感,能传递给读者一系列新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材料是文章写作的主要材料。 (二)历史材料 历史材料,是指过去时代存留下来的史实、文物、文献、作品、资料等。这类材料积累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写作活动中,如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就是

5、依据历史材料加工、创作而成;论说性文章则常用历史材料作论据阐述事理。一般文章中引用古人的诗词、言论也是十分常见的。对历史材料应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使材料“古为今用”。同时,使用历史材料时应该核实查对,防止以讹传讹,歪曲历史。 (三)感性材料 感性材料,是指作者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如人物、事物、景物等。它所体现的事物是在客观现实中具体存在的实体,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能直接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理性材料 理性材料,包括作者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理性思维活动后所获得的材料,和从他人的文章中搜集到的科学论断、原理

6、、法则等。理性材料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体现。理性材料一般不能唤起读者形象的联想和想象,而是直接诉诸读者的理智,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五)正面材料 正面材料,是指作者从正面的角度选取的用来表明自己观点和感情倾向的材料。在议论性文章中,正面材料是指作者的立论和与其一致的、用以正面阐述论点的论据。如毛泽东同志矛盾论中论证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就用十五条正面材料证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在记叙性文章中,正面材料是指与作者感情倾向一致的,用以肯定正面形象的材料。如一件小事中,用来车夫品质、性格的一系列材料都是正面材料。 (六)反面材料 反面材料,是指作者从反面的角度

7、选取的,用来批驳、否定对方论点,或者反衬 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的材料。在议论性文章中,反面材料是指与作者立论相反,用以批驳对方的反面论点、论据的材料。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用王金发捉住杀害秋瑾的凶手,后又释放了凶手,终被凶手的走狗所枪决这一材料,从反面证明“不打落水狗是误人子弟的”。选用反面材料的主要作用或根本目的同样是为了树立起作者的正确观点。 在写作中,正反材料的对比选用,能使作者的观点更加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材料的来源 (一)从社会生活实践中采撷 社会生活实践是写作主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宝库。从社会生活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材料,是最可靠

8、的第一手材料。这一类材料的获取,既可以靠亲自参与实践,又可以靠观察感受、采访调查。 1观察,是作者通过感知去采撷材料。观察是一种知觉活动,但它并不是纯感性的过程,而是渗透着理性思维。因为观察不仅只用眼睛看,而且还得用脑子去思索、想象、分析、判断。观察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突出地表现在知觉的选择性和理解性上。任何人的观察都是有选择的,因为大千世界,变幻无穷,谁都不可能事事涉猎。同时,观察还包含着理解,这样才能把观察的生活碎片整合成形,从而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另一方面,观察还渗透着联想和想象。多数观察,都是在感知客体的基础上达到某种创造的目的,而联想与想象则是达到创造目的的最有力的手段。只有以观

9、察到的生活现实为基础,通过联想与想象,使感知升华,认识深化,才能达到“神与物游”,“物我同一”的创作境界。 2调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材料的途径。调查主要是听取当事人和知情者对客观情况的反映。调查的材料,可以用作文学创作的素材,但更多的则是用在纪实性文章中,如新闻、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等。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个别采访;开会调查问卷测试等。 (二)从前人的写作成果中获取 这里指的是借鉴他人的写作成果,从中获得必要的写作材料。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大多已经被历代的作者写进了卷帙浩繁的各类书籍中,这些书籍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鉴别、筛选,可以从中借鉴已有的正确结论、深刻道

10、理,引用必要的事例或数据等。从前人写作的成果中获得材料。主要靠阅读。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都可以通过阅读这条途径去获取一定的材料。至于阅读的方式,若以采集材料为目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专题性阅读,其目的是为正在写作或将要写作的文章收集某一方面的材料。这种阅读方式目标明确,范围不大。阅读的方式一般以浏览为主,精读为辅,先快速地略观大意,然后再精读有关部分。 第二,博览性阅读。这是在日常阅读中,不专以采集某一方面的材料为目的,而是看到新鲜的、有价值的东西,就记下来待日后使用。这种阅读多采取浏览的方式,有兴趣的地方多看看、想想、记记,无兴趣的地方一眼带过。这样阅读量大,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11、,为日后的写作打好知识基础。 古人强调“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是强调实践,“读”是强调借鉴,二者结合,我们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材料。 四、写作对材料的要求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做到认真搜集材料,尽量占有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提炼加工,最后合理地、巧妙地把材料写进文章中去。具体要求如下: (一)搜集材料宜多、宜广 搜集材料是写作活动的起点,一般称之为“聚材”。唐代散文家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出,对于材料应“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所谓“贪多”,就是愈多愈好,正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所谓“务得”,就是一定要想尽办法把材料拿到手。而“细大不捐”,

12、则是说不管是小的、大的材料都不捐弃,都要收集。这样“俱收并蓄”,到用时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我国历代作家都十分注意聚积材料的工作。曹植曾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与杨德祖书)他认为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一定有可以采撷的东西;马车夫敲着车辕唱的歌子,完全可以和“风”、“雅”相应和。正是由于曹植注重搜集下层人民的生活材料,他在魏晋诗人中,才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清代刘大认为“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论文偶记)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好比是技艺高超的工匠拿着斧头(要去盖房子),但没有砖瓦、木头这些材料,他就是具有运斤成风,白垩尽去的非凡手段(抡

13、起斧头削去鼻尖上的白石灰点),到什么地方去发挥、运用呢?可见,聚材是写作的“入门”功夫,切不可掉以轻心。 聚材要多、要广,就必须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全面搜集和占有。这就需要“时”不分古今,既要占有历史材料,也要占有现实材料;“地”不分中外,既要占有中国本土材料,也应占有“外国”的材料;“质”不分正反,既要占有正面材料,又要占有反面材料;“类”不分点面,既要占有具体的、典型的材料,也要占有概括的、面上的材料。 这样,古往今来,中外合璧,正反互衬,点面结合,材料仓库就丰富充实,写起文章来,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言之有物”,扎扎实实了。 (二)选择材料要精,要严 如果说,搜集材料,应多多益善,那么

14、,选择材料,则要严格把关,让“精兵良将”进入文章。因为,聚材丰富与否是“备用”的问题,选材恰当与否可就是“善用”的问题了。储存再多,不善使用,多而何益? 在选材宜精宜严的问题上,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认为: “选用的时候,可就要象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有意为之) 茅盾先生把聚材时比为“奸商”,选材时却象“税吏”。前者“贪多务得”,“不厌其多”,后者则“百般挑剔”,“不让过卡”,这是对材料十分独到精辟而又生动形象的见解。 1

15、选材的具体原则。 第一,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由于主题在文章中居于灵魂和统帅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材料都要为它服务,所以,围绕主题选材,是我们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写作中,凡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表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就留下待用;反之,则应忍痛割爱,坚决摒弃。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冲淡主题。 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引用了伊索寓言中农夫和蛇的故事: 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 这是个“外国”的“历史”材料,和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毛泽东同志看到了它在精神实质上和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具有“相似”之处,看到了它和文章主题将革命进行到底之间的虽属间接但极为相通的内在联系。因此,他大胆而且成功地引用了这一材料,狠狠地嘲讽了那些“外国和中国的毒蛇”高喊“和平”意求“复苏”的痴心妄想,给那些打算把毒蛇“放在自己胸口上”的人们敲响警钟。并义正辞严地宣称:中国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