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791395 上传时间:2019-03-01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的颈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椎病概述,办公室工作人员如何预防颈椎病,颈椎病的概念,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后部受牵拉应力,前缘受压缩应力,而产生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引起颈椎失稳、骨质增生,导致颈椎内外平衡失调,继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症。,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征候群。轻者头、颈、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病变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相应的临床表现。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非手术疗法,而在各种非手术疗法中,又以推拿疗法最为有效,也容易为患者所接受。,颈椎病流行病学,调

2、查统计,调查结果,(1952)对某城镇15岁以上居民调查,患病率为35.75%。 (1965)在一个有27000人的矿区,从5000份病例中随机抽取500人调查结果272人确诊颈椎病患病率58.53%。,颈椎病的易患因素,年龄,该病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见病,以40-60岁人群更多见,但是目前有年轻化趋势。,职业,Jackson(1958)通过8000例颈椎病调查指出该病好发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之人。 Irvine的调查认为重体力劳动者较非重体力劳动者的人群患病率高。 综合国内外资料,会计、电脑工作人员、教师、缝纫工、仪表、装配人员患病率明显较高。,外伤,相当多的颈椎病患者曾有外伤史,Jackson报

3、告8000例颈椎病患者中90%与外伤相关。 在有外伤史的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在其伤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患颈椎病。 曹英山报道运动员颈椎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日本学者调查交感型颈椎病70%有外伤史。,解剖变异,William报道49例颈椎病人中6人有颈椎解剖变异,占12.24%。 潘之清曾分析50例颈肋、颈7横突肥大者其中84%合并颈椎病,8例颈椎隐裂,3例椎体融合,3例颅底凹陷者全部合并颈椎病。 赵定麟对140例非颈椎病患者进行X线检查,结果解剖变异者7例占5%。 常见的颈椎解剖变异有,C2-3椎体融合、椎弓根椎板骨隆起、颈肋、C7横突肥大、颈椎隐裂、颅底凹陷。,生活习惯,习惯于高枕睡眠 习

4、惯用头顶物如印度、非洲大陆、巴尔干半岛人以及我国朝鲜族妇女颈椎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常人。 习惯每天喝酒,每天喝酒100克以上。,【解剖生理】,颈椎共有七个,椎间盘六个,椎管和椎间孔由椎体和椎弓组成。八对颈神经和部分第一胸神经分别从椎间孔穿出。在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第一和第二颈椎之间既无椎间盘,又无椎间孔,第一、二颈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并不通过椎间孔,而直接沿椎体进入分布区。因此第一、二神经根容易遭受直接外伤。同样一、二神经也不存在受椎间孔压迫的可能性。,颈椎的解剖特点,寰椎 形状不规则,无椎体和棘突 枢椎 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为齿突,长约1.5cm,与寰椎的齿突关节面形成环枢关节。 颈3、4、5、6椎

5、 椎体矢状径平均为16mm,横径为23mm,下位椎骨较上节为大。从正面观,椎体上面中部微凹,两侧偏后呈隆起状,称钩突。其与相对应的上一椎体下面的斜坡相咬合而构成钩椎关节 隆突 其棘突长而粗大,因其明显隆起于颈项部皮下,故又名隆椎。横突较粗大,如横突过长,或有肋骨出现(称为颈肋)则可引起胸廓出口狭窄症侯群。横突孔较小,仅有椎静脉通过。,Luschka关节的解剖特点,起源及其形成过程 胎儿颈椎中不存在Luschka关节。大约在4-5岁时骨性钩突形成。Frykhal认为该关节只不过是延伸至椎体边缘的椎间盘组织因退变而形成的裂隙。日本学者林浩一郎报道钩椎部位在16岁时有关节腔存在,18岁时有滑膜组织存

6、在,Luschka关节的生物力学形成机制,钩突形成,由于其特殊的形态结构,一方面使颈椎的活动范围增大,另一方面也使颈椎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微细损伤。 头颅的机械性挤压和颈部的过度活动,使钩突与上位椎体之间的裂隙逐渐增大和增宽,形成关节腔。 颈椎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降低,相邻椎体接近,钩突与上位椎体间的接触机会增加,刺激钩突表面的软骨增生,形成关节面。,继发退变骨赘形成,Luschka关节在颈椎的解剖中处于特殊的位置,它的内侧为椎间盘,外侧为横突孔,后内侧为椎管,后外侧组成椎间孔的前壁,在关节囊壁内有交感神经的脊膜返支,因此, Luschka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常会影响到周围的组织结构,引起一系

7、列的病理及临床表现。退变主要表现为钩变的增生肥大,骨赘形成。,椎动脉的解剖特点与颈椎病的关系,第一节 颈椎病的病因学,一、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一)椎间盘变性,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软骨板三者 构成的椎间盘为一个完整的解剖形态,使上、 下两节椎体紧密相连结,在维持颈椎正常解剖 状态的前提下,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当椎间盘开始出现变性后,由于形态的改变而 失去正常的功能,进而影响或破坏了颈椎运动 节段生物力学平衡产生各相关结构的一系列变 化。因此

8、,我们将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视为颈 椎病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1纤维环 其退变多始于20岁以后,早期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渐而出现裂纹甚至完全断裂形成肉眼可见的裂隙。其病变程度与职业特点有关,有些工作常需要埋头于屈颈位,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者,以致髓核被挤向后方而增加该处的压应力。对纤维环的早期变性如能及早去除致病因素,则有可能使其中止发展或恢复。反之,在压力持续作用下,一旦形成裂隙,由于局部缺乏良好的血供而难以恢复,从而为髓核的后突或脱出提供病理解剖基础。,2髓核 此种富有水分与弹性的粘蛋白组织多在前者变性的基础上而继发变性。一般多在24岁以后出现,亦有早发者。由于粘蛋白减

9、少和椎间盘内水份含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以致引起水分脱失和吸水功能减退,并使其体积相应减少,渐而其正常组织为纤维组织所取代,此时髓核变得僵硬,并进一步导致其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在局部负荷大、外伤多和劳损的情况下,由于椎间隙内压力的增高而使其变性速度加快。如此,一方面促使纤维环的裂隙加深;另一方面,变性的与硬化的髓核也可穿过后纵韧带裂隙而进入椎管内。在早期,此种突出之髓核为可逆性,经有效的治疗而还纳;如一旦突入椎管并与椎骨内组织形成粘连,则难以还纳。,髓核有可能沿着纤维环所形成的裂隙而突向边缘。此时,如果纤维环完全断裂,则髓核可抵达后纵韧带或前纵韧带下方,并可形成韧带下骨膜分离、出血等一系列过程

10、。变性,3软骨板 退变出现较晚。在变性早期先引起功能改变,以致作为体液营养物交换的半透明膜作用减少。当软骨板变薄已形成明显变性时,其滋养作用则进一步减退,甚至完全消失。如此,加剧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与老化。 以上三者为一相互关连、相互制约的病理过程,当病变进入到一定阶段,则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而加速颈椎病的发展。,(二)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这一过程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病至关重要,也是其从颈椎间盘症进入到骨源性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事实上,在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由于椎间盘的变性,不仅使失水与硬化的髓核逐渐向椎节的后方或前方位移,最后突向韧带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压力增高的同时引起韧带

11、连同骨膜与椎体周边皮 质骨间的分离,而且椎间盘变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 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常活动,从而更加使韧带与骨 膜的撕裂加剧以至加速了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椎间隙后方韧带下分离后所形成的间隙,因多同时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此血肿既可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上的窦-椎神经末梢而引起各种症状,又升高了韧带下压力,因而可出现颈部不适、酸痛、头颈部沉重感等一系列症状。此时,如果颈椎再继续处于异常活动和不良体位,则局部的压应力更大,并构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日益加剧,并向下一阶段发展。,(三)椎体边缘骨刺形成,随着韧带下间隙的血肿形成,纤维母细胞即开始活跃,并 逐渐长入血

12、肿内,渐而以肉芽组织取代血肿。如在此间隙处不 断有新的撕裂及新的血肿形成,则在同一椎节可显示新、老各 种病变并存的镜下观。 随着血肿的机化、骨化和钙盐沉积,最后形成突向椎管或 突向椎体前缘的骨赘。此骨赘可因局部反复外伤,周围韧带持 续牵拉和其他因素,并不断通过出血、机化、骨化或钙化而逐 渐增大,质地也愈变愈硬。因此,晚期病例骨赘十分坚硬,尤 以多次外伤者,可如象牙般状。 骨赘的形成可见于任何椎节,但以颈56、颈67和颈3 4 最为多见。从同一椎节来看,以钩突处先发居多,次为椎体 后缘及椎体前缘。,(四)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 1

13、小关节 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早期为软骨浅层,渐而波及深层及软骨下,最终形成损伤性关节炎。最后由于局部的变性及其他继发的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刺形成而致使椎间孔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变窄,以致容易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并影响根部血管的血流及脊脑膜返回神经支,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四)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颈椎的退变并不局限于椎间盘以及相邻近的椎体边缘和钩椎关节,尚应包括: 1小关节 多在椎间盘变性后造成椎体间关节失稳和异常活动后出现变性。早期为软骨浅层,渐而波及深层及软骨下,最终形成损伤性关节炎。最后由于局部的变性及其他继发的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刺形成而致使椎间孔的前后

14、径及上下径变窄,以致容易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并影响根部血管的血流及脊脑膜返回神经支,从而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症状。,3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 其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韧带本身的纤维增生与硬化,后期则形成钙化或骨化,并与病变椎节相一致。此种现象不妨将其视为人体的自然保护作用。由于韧带硬化与钙化后可直接起到局部制动作用,从而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减缓了颈椎病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恶化。,(五)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由于前述之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内容积 缩小,其中以髓核后突、后纵韧带及黄韧带内陷、 钩椎关节和小关节松动及增生为主,这些后天继 发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内容积缩小的同时,也使椎 管矢状径减少,从而构成脊髓及

15、脊神经根受刺激 或受压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时如再有其他局限性 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脱出、椎节的外伤性位移、 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 经受累症状。,三、慢性劳损,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 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 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 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 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 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1不良的睡眠体位 人的一生大约有1/3到1/4的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因此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张

16、力大的一侧易因疲劳而造成程度不同的劳损,并由椎管外的平衡失调而波及椎管内组织,从而加速了颈椎的退变进程。所以在临床上常可发现有不少病例的初发症状是在起床后出现的。,2不当的工作姿势 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除因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的劳损外,在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也大大高于正常体位,甚至可超过一倍以上。此外,由于同样的原因,某些头颈常向一个方向转动的职业,如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及教师等亦易引起颈部劳损。,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 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此外某些民间的头颈部练功法,例如当前流行的练功十八法等,对颈椎已有退变者不应提倡;否则,不仅可加重颈椎的退行性变,甚至可发生意外,尤以脊髓已有受压症状者,应避免增加头颈部活动量及频率的锻炼活动,以延缓颈椎的退行性变化。,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