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忽必烈改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3645985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忽必烈改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周--忽必烈改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周--忽必烈改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周--忽必烈改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周--忽必烈改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忽必烈改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忽必烈改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上结束分裂,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封建王朝有哪四个?,秦、西晋、隋、元,元不仅是大统一的封建王朝,而且是少数民族政权,请问是 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蒙古族,请举出学过的元朝的重要内容,政治: 元朝建立后,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的宰相。六部也归入中书省。一方面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易造成丞相专权,经济: A、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棉花的种植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有棉纺织中心。 B、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文化: A、科技方面:天文:郭守敬制成简仪;农学:王祯

2、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改革方面 B、文学: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忽必烈,元,元朝统一的过程,元上都遗址航拍图,忽必烈即位后,放弃了原先的首都哈剌和林,将统治中心转移到开平。1263年,开平升为都城,定名上都,并进行了一些列扩建工程。,1264年,忽必烈将当时的燕京改名为中都,明确以中都为首都,上都为陪都。1272年,元政府将中都改名为大都,正式成为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平面图,第7课 忽必烈改制,忽必烈改制的背景,探究一,阅读教材一、二、三、四目内容,按政治、经济、忽必烈个人因素三方面总结忽必烈改制的背景。,一、背景,2、经济上:游牧文明对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3、忽必烈: 深受中原文明影响,认识

3、到蒙古旧俗落后,立 志改革 局部地区的成功实践,、政治上:统治疆域辽阔,但统治机构简陋、落后 对被征服地区实行残酷的屠杀政策,给中原地区 带来巨大灾难,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世袭制下,落后保守势力大,忽必烈最终粉碎了 顽固派的挑战 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鼓动,“汉法”是指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文化 “旧俗”主要指蒙古地区的游牧文化 两者之争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之间的斗争。,思考:各指什么? 两者的斗争的实质 是什么?,“汉法”旧俗”之争,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探究二,阅读教材三、四目,总结忽必烈改制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二、改制的主要措施,、政治方面:,(

4、1)具体内容:,B、地方,设中书省(宰相),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纠察百官),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设行省(监督地方,如云南行省,开发云南)。,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C、实行兵民分治,废除世袭。 D、在全国设通政院,建驿站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作用:有效地遏制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 集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A、中央.,宣政院,中 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吏,户,礼,兵,刑,工,最高行政机关,总领军事,纠察百官,管理宗教和西藏地区,方案: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置宣政院,设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云南行省,

5、设通政院,建驿站制度,兵民分治,废除世袭 ; 实行民族分治政策,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加强对地方统辖;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负责传递公文和管理交通,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置宣政院,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是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台负责纠察百官;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设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云南行省,设通政院,建驿站制度,加强对地方统辖;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负责传递公文和管理交通,兵民分治,废除世袭 ;

6、 实行民族分治政策,3、经济方面:,(2)具体内容:,农桑立国。,A、建立行政机构。,B、制定法规制度。,劝农官(地方)、大司农(中央) 。,C、重视推广技术。组编农桑辑要。,(3)作用:农桑立国的国策得以充分贯彻,使得因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全面复苏。,D、禁止废耕田为牧场。组织军民屯田。,(1)基本方针:,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颁布“农 桑之制”。,农桑立国,设劝农官和大司农司,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编成 农桑辑要,保护农田 实行屯田,专掌全国 农桑水利,把管理农事作为考核地方官吏的标准,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民族分化政

7、策-元朝划分的四等人,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改制的影响,探究三,根据忽必烈改制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忽必烈改制的影响。,三、改制的影响,1、经济: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蒙古族自身的汉化和封建化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加强了民族交往,在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大一统局面,促进了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积极:,局限:,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及启示,探究四,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范例,分析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及启示。,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1.从背景看:果断地镇压了蒙古诸王的叛乱,

8、扫除变革的障碍;改革决心坚定;敢于用人,有改革的人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从过程看:有正确的改革方案、方针;推行汉法的同时兼顾蒙古贵族的利益,减轻改革的阻力;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3.从改革内容看:立足实际,学习汉制与创新相结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注意先进的生产经验的推广; 4.忽必烈个人的因素:有政治智慧、大无畏的变法精神,忽必烈改制的启示,从改革的背景来看: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B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地区后,总是被先进民族的文化所征服 C要注意扫除改革的障碍 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 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

9、强盛的重要手段 从改革的过程来看: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改革者看: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讲究策略 从内容看: 学习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要有选择地学习,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 要善于创新 从结果看: 落后民族只有主动适应先进民族的文化才能巩固统治 从影响看: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学习汉制的改革,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 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推动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进步,从改革的原因来看:,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从改革的过程来看:,从改革者及用人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但不是所

10、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改革会有阻力、充满艰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要争取最大力量的支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讲究策略,循序渐进,并注意用人,你从王安石变法得到些什么启示?,材料一: 中国古代年雨量分布图,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二: 五胡乱华是一个贬义词,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民族活动地区出土了大量反映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结合的、辉煌的北朝文化遗址遗物。从东汉末年的和林格尔壁画墓,到云岗石窟,司马金龙墓,北齐娄睿墓等乃至“平城”等北朝的都城建筑,以及在

11、瓷业、农业、科技方面都是北朝留下的,堪称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它还带来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信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大唐盛世的诸多业绩都源于北朝。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材料三: 文炳拜稽首曰:“今南方已平,臣无所效力,请事北边。”帝曰:“朕召卿,意不在是也。竖子盗兵,朕自抚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尽以托卿。卒有不虞,便宜处置以闻。中书省、枢密院事无大小,咨卿而行,已敕主者,卿其勉之。” 元史董文炳传 (1)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入主中原后孝文帝改革与忽必烈改制的共同原因, 并分别指出其改革所作的重大制度创新。(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北魏和元朝历史,分析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所做出的贡献。(4分),(1)原因: A、先生活在草原游牧区,气候寒冷,雨量少;(1分) B、后入主中原,处于雨量多、气候适宜的农业区;(1分) C、为适应农耕文明,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发展经济、保障税收,实施改革。(2分) 制度:北魏均田制;元朝行省制。(2分),(2)A、结束分裂局面,创新制度;B、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气魄,推进民族融合;C、推动经济发展与交流;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D、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贡献;E、为后世繁盛奠定基础。(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