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634413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7.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的起源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农业的含义,农业是培育动植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它是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为社会需要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附属于这种生产部门的各部门的总称.,农业特征,1、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交织在一起 2、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 3、强烈的地域性,农业类型,狭义农业:耕作业(种植业) 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的理论 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2、一、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 (以博塞洛普(E. Boszerup)为代表) 宴享说 (由海登(B. Hayden)提出) 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罗耀 ),人口压力说 (博塞洛普(E. Boszerup)),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化植物的农业。,宴享说(海登(B. Hayden)提出),为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加 美食种类而出现了驯化植物的 农业。,农业起源模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罗耀),发生于中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是在冰后期环境大变动情况下,面临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应运而生的。究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认为

3、其中应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 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 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这一步虽为环境所迫,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没有这个大方向的转变,农业则无从源起。 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可以称为简单狩猎经济。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人口压力日益严重。这些都迫使人们放弃单纯按最佳觅食模式去取食,而尝试多种的取食方式,迈出了向农业起源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步-以渔猎、采集为主的广谱经济,或称之为复杂渔猎采集经济。,广谱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广泛食谱”的经济,包括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籽粒,渔猎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

4、类水产。,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资源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高档食物品种日益枯竭,人口压力增大,人们需要获得和掌握一些可经常利用的动、植物来作为食物匮乏时的一种储备。在采集、贮藏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发觉某些植物有定期生长出新植株的现象,有时则发现被埋藏起来的果实,籽粒经一段时间会自动长出新的植株。人们于是特别留心这一类的植物或果树,渐渐地在收获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年)可以反复取食的某些植物(只能是植物,不可能是动物或水产,因为后者的再生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一年内繁殖出几批可供取食的个体)。于是,很自然地人们迈出了走向农业起源的关键一步集中采集。,在

5、集中采集活动中,人们把采集的对象由广谱阶段的杂乱食谱缩小到某种或几种再生能力强,在一段时间内能多次取食、便于贮藏的植物身上,这也就是人们最早的栽培驯化对象。不同地域其栽培对象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根茎类植物,有些地区为禾本科植物,皆因自然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异。如在华南地区,最先驯化的植物很可能就是无性繁殖的根茎植物,从而走向园圃式农业的道路;而在长江流域则可能以水稻为最早驯化的禾本科植物;在北方地区,栗则成了第一种被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这个阶段中,广谱仍然存在,集中采集 只是植物类采集活动的进化发展阶段,虽然 这一支将来导致了农业产生,但当时人们并 无预见,其优势是逐步显露的。渔猎活动也 是并存

6、的,狩猎活动也未完全消失。,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采集,人们渐渐地熟悉了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在采集时由无意识逐渐演化为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幼小的植株,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照料,等到它们生长到更适于食用时再进行采集。如此做的意义在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模拟性的农业栽培。也有学者把这种行为称为采集农业。于是这迈向农业栽培的实质性的一步也走出了。,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索尔的推论 1、推论的依据 2、推论的结果,1、驯化动物、植物的原因,(1)气候变化,(2)人口增长、食 物供应紧张,2、驯化区域西亚、中东(地形、气候的多样性、 季节移动),3、穴居的必要性储

7、存谷物、加工工具、食具 制作、炊具等村舍活动,4、植物驯化与动物驯化同时进行,(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猪中东,双峰驼中亚,稻谷中国,南北美洲玉米、马铃薯、甜薯、美洲驼、羊 驼、火鸡,牛欧洲或俄罗斯草原,驴北非,单峰驼北非、中东地区,世界早期的农业中心,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与传播,第2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农业发展阶段 二、农业形成和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一、农业发展阶段,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一)分布 热带地区 (二)特点 1、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作物进行轮种,以“刀耕火种”为种植方

8、式; 2、多种作物杂处; 3、主要是种植作物的土地的“迁移”,而不是人口的迁移;,(三)评述 1、是否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2、是否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二、传统农业生计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1、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 2、是一种生计农业 3、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 4、农民生活贫困,目的 产品 劳动力 动力 技术,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南方水稻农业,3、美国的殖民农业,(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三)传统农业的类型,1、旱作农业: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 2、水稻农业: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与沿海地区 3、地

9、中海农业:温带大陆西岸(地中海周围) 4、游牧业:副热带和温带极其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三、现代农业-商业农业,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的类型,(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的一些国家和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二)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商品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 劳动力少(

10、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单产高(机械、化肥、高产种子) 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 社会化程度很高(农工商一体化),(三)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农业 谷物农业 牲畜育肥农业,1、单一经济作物 2、劳动力集约 3、市场指向、明显地域性 4、带来大规模移民,1、规模大农业企业 2、机械化程度高 3、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1、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 2、主要种植玉米和大豆,乳品业 市场园艺农业 大牧场,1、专门生产流质牛奶及乳加工制品 2、区位选择受市场和地理环境影响,1、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 2、保鲜与存储有特别要求,区别于一般游牧业: 1、规模大 2、不以家庭为单位放牧,由牧主雇佣牧

11、工放牧 3、不是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全部投向市场,二、农业的形成对自然和社会发展影响,(一)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还是适应。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影响。,利用生物资源创造符合人类需求的食物资源,使食物 多样化。 (天然野谷 人工种野谷),为了发展农业还需一系列创造和发明 (生产工具 食用工具 粮食加工工具),(二)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驯化农牧业产品(棉麻、毛皮等) 服装加工 (防晒保暖)扩大人类居住范围,农业剩余产品 储存粮食设施和技术 粮食加 工熟食 延长人类

12、寿命 人口增长速度提升,1、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2.农业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 采集狩猎活动的 差异,定居 人数多 空间小,流动 人数少 空间大,农业发展对社会 的影响,生产单位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进一步发展,导致文明的出现,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带来村落的出现,3、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1)埃及:尼罗河 灌溉文明(小麦、棉花),(2)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平原) 灌溉农业(小麦),(3)印度:印度河中下游地区 灌溉文明(小麦),(5)墨西哥:玛雅和印加 玉米文明(温度、降雨、 灌溉、土壤),(4)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黄河的各支流上 灌 溉文明(旱作

13、农业)(黄土、黄 河、降雨),总结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地理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 粮食产量 剩余产品 社会分工(智力活动),文明程度,第3节世界农业生产布局,一、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一)小麦的分布 小麦:居首要地位,播种面积大,分布范围最广。 温带作物,集中于2757N和2540S. 分布区: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中国东北和华北平原;,一、 世界粮食生产布局,特点:喜高温、多湿,分布在温度较高、水分充足 的亚热带地区。,适宜的集中产区: 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地带,特别是该气候带的大河三角洲、江河冲

14、击平原和沿海平原。 墨西哥湾沿岸、密西西比河下游各地区; 拉丁美洲部分地区、非洲和地中海地区。,(二)水稻的分布,养殖业和畜牧业饲料玉米种植. 适应性很强,且不需大量人力物力。 主要分布于北美和欧洲。 美国“玉米王国”。 包括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依州、爱荷华州和密苏里州共五个州。本区由于盛产玉米而得名。 不过,内布拉斯加州和米尼苏达州的玉米产量也很多,在排名上占美国玉米产量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只因地形的划分而没被列入玉米带。,(三)玉米分布,美国玉米主产区: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一带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轻工业原料 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特殊的生产环境 劳动力多 集

15、中于少数地区 单一经济,特点:喜热、好光、耐旱、忌渍,适宜于在疏松深 厚土壤中种植,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 美国南部的棉花带,1.棉花的分布,2.糖类作物分布,甘蔗 高温环境,生长期长 南北纬35之间 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甜菜 温凉的气候 南北纬40 60N之间 集中在欧洲,第 4 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 二、农业区位论,(一)农田景观是环境的镜子 1、反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 2、反映所在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一、农业景观,陕西关山牧场,云南元阳梯田,桂北丘陵多酸性土壤,适合种柑桔和茶叶。,田埂,1、观光农业的概念 2、观光农业园区的要素组成 3、观光农业园区的形态分类,

16、(二)农业景观的观光价值,观光农业园区的景观,是多种元素构成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 物理形态静态景观 生态形态动态景观 文化形态,观光农业园区的要素组成,(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森林公园; (5)民俗观光村。,古镇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 .,苏州同里古镇,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区位论的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