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592182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5.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音乐上册藏族的歌课件4湘教版(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雪域交响曲 藏族民间音乐概述,一、单元内容 1、感受与欣赏:正月十五那一天阿玛勒火 翻身农奴把歌唱 2、演唱: 走进西藏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对藏族音乐感兴趣,喜欢聆听演唱具有藏族风格的歌曲,愿意探索相关的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比较准确的用轻声演唱走进西藏,尽可能背唱歌曲第二部分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感受体验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通过对比欣赏,把握藏族歌舞音乐(囊玛,堆谢)的风格、音乐情绪。,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峰,衣食住行,藏族人喜欢穿藏袍,一般夏天或劳动时只穿左袖,右袖从后面拉到胸前,搭在右肩上;也可左右袖均不穿、两袖束在腰间,但冬天一般

2、两袖均穿上。,金花帽是藏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的帽子。,围裙藏语称“帮典”,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茶叶,牛羊肉,酥油,青稞酒,酥油茶,糌粑,是藏族人民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吃糌粑。它的做法是:把青稞豌豆炒熟,磨细成面,吃食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团。糌粑营养丰富,便于携带,无需生火做饭,只要有点茶水就行了。,外出 放牧,民房,2. 牦牛,藏族待客礼仪,哈 达,哈达,哈达,五彩哈达,藏历年藏历1月1日,公历2月或3月,是藏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 雪顿节藏历7月1日,举行一年一度的 晒佛仪式。 望果节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节日,高 原 上 的 节 日,雪顿节,望 果

3、 节,央移谱,藏族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 宗教音乐、宫廷音乐3大类。 其中藏族民间音乐可分为 民间歌曲、民间器乐与乐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五种。,一、藏族音乐特点,藏族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 三、节奏节拍 四、咬字发声 五、乐器,一、旋律线条,藏族传统音乐的旋律走向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旋律的进行中强调四度以及四度以上的各种大幅度跳进,主要是高升递降型。,起伏的幅度跳进遵循着语言的声调规律。,正月十五那一天,1、藏族民间音乐的基本音群组合有两个: 第一个: 第二个:,与甘肃出土的陶埙音列一致,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典型音群,多为商、羽调式,徵、宫调式,音群,音群,2、对骨干

4、音的环绕:,1、,2、,与藏族声调特点有关,走进西藏 第二部分,3、润腔方法: 藏族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润腔方法是在长音上附加下二度、三度或上二度、三度的倚音,这是对骨干音环绕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这种润腔与弦乐器的演奏方法和语言音调、宗教有关。,藏族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 三、节奏节拍 四、咬字发声 五、乐器,二、调式调性: 藏族传统音乐中反映出的音阶,以中国民族五声音阶为主,多为羽调式,商调式和徵调式。 在某些藏族民间音乐作品(如囊玛)往往包含五声七声音阶的混合运用和各种不同调式的转换,增强了旋律的色彩对比,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藏族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 三、节

5、奏节拍 四、咬字发声 五、乐器,三、节奏节拍: 山歌牧歌节奏自由,属于散板类作品,表现为中间紧,两头松的特点,即长音在一句的句尾,而细碎的节奏进行在中间。用气息规律和语言语气的感情来代替节拍均分的律动。 另一种有板类的藏族民间音乐作品,在集体劳动或者有共同体意识中常使用规整节奏,藏族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 三、节奏节拍 四、咬字发声 五、乐器,四、歌词咬字、发声方法,藏族的原生态民歌的歌词必然是使用方言,唱词的方言与音乐的韵律相协调。 通常采用真声为主,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法,声音较扁,会有小转音,还使用了改变母音等演唱技巧.,藏族音乐的特点 一、旋律线条 二、调式调性 三、节奏

6、节拍 四、咬字发声 五、乐器,竖笛、骨笛:流传于牧区。竖笛用木制,骨笛用鹰腿骨或羊腿骨制成,音区高,音量小,声音尖细,常用以吹奏牧歌曲调。,大号:藏语称“筒钦”,铜制,管身无孔,长约3米,下端有大叭口,能吹出基音及五度泛音,音量宏大,多用于寺院仪式活动及藏戏音乐中。,牛角胡,热巴鼓,二、藏族音乐体裁、分类,藏族对民歌和歌舞的总称为“鲁谐”。 “鲁”是歌谣,而“谐”是载歌载舞的。 除了“鲁”“谐”以外,还有一种自由体民歌。,“鲁”体民歌包括 “哩鲁”山歌 “昌鲁”酒歌 “达鲁”箭歌等。,“谐”体歌舞包括 堆谐“踢踏舞” 囊玛“宫廷歌舞” 巴塘弦子牛角胡伴奏的圆圈舞,比旺:又叫牛角胡,是胡琴类弓弦

7、乐器,演奏时琴筒压靠在左前腰间,左手扶琴杆,右手持弓拉奏,琴无把位,主要为弦子及折嘎伴奏。由男性边舞、边唱、边演奏,女性跟随其后歌舞。,扎木聂:译为“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琴”,是藏族十分普及的民间弹拨乐器,演奏时表演者通常将扎木聂斜挂肩上,左手按弦,右手执牛角拨片弹奏,音色近似于三弦。通常边弹边唱边舞。,“哩鲁”山歌、牧歌 卫藏地区称“拉噜”、康地区称“噜”、安多地区称“哩鲁”,是在山野、牧区自由演唱的歌曲。音域宽广,节拍、节奏自由,多为散板,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高原特色。安多地区的“哩鲁”若以爱情为题材,称为“拉伊”。,“昌鲁”酒歌,是在喝酒、敬酒的时候唱的“鲁”,情绪洒脱、曲调流畅是它

8、的特点。,“昌谐” 喝酒敬酒时唱的“谐”,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巴谐巴塘弦子 巴塘地区的圆圈舞,因用弦子(牛角胡或二胡)伴奏,当地汉人把胡琴叫“弦子”,所以叫巴塘弦子。 弦子所反映的内容常为赞美家乡,歌颂爱情,祝福吉祥等,曲调丰富多彩。 表演弦子时,一人拉琴带头,边唱边跳,其他人踏着节拍跟随。,“堆谐”踢踏舞,堆谐的结构由前奏、降谐(慢板)、间奏、觉谐(快板)及尾声组成。降谐一歌唱为主,配有少量的动作,曲调悠扬动听,觉谐一般是降谐的压缩变奏,轻快而活泼。 堆谐的前奏、间奏和尾声基本是固定的。堆谐的旋律总是从高音区开始,而后倾泻下来,到低音区结束。,“囊玛”是藏语“室内”的意思,据说这种歌曲以前

9、经常在达赖喇嘛的官邸的内室囊玛康演出,所以叫囊玛,囊玛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囊玛的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 引子是由乐队走出的固定曲调,歌曲部分抒情优美,舞曲紧接在歌曲之后,此时歌声停止,表演者随着音乐起舞,舞曲部分跳跃,急促,气氛热烈,整个囊玛就在高潮中结束。 囊玛采用七声音阶,有比较复杂的调式交替,伴奏乐器有横笛、扎木聂、二胡、京二胡、根卡、扬琴及马串铃等。,结 语 藏族民间音乐虽然长期受到宗教意识的影响,但它们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真实反映了藏族同胞的生产劳动、人土风情、恋爱婚姻的社会生活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坚信必将闪烁出更

10、加绚丽耀眼的光芒。,“张红梅老师“;,二、节拍节奏,藏族民歌多为2拍子4拍子,中快速的歌曲多为2拍子,慢速的歌曲多为4拍子。 节奏既包含了自由节奏,也有规整节奏,音域宽广的抒情性旋律常使用自由节奏,即兴性强,常常是高音唱很久,让歌者的感情尽情发挥;而在集体劳动或者有共同体意识中常使用规整节奏。典型的节奏型:,藏族民歌使用的伴奏乐器及其材质与其生活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在演唱时,唱使用扎木聂,铃鼓,持琴(类似二胡),竹笛一般为男士演奏,并伴有简单的舞步,为歌曲,舞蹈伴奏。,爱情歌 包括情歌 情茶歌等 情歌安多地区称“拉伊”,卫藏地区称“嘎噜”。情歌音乐有的较深情,有 的较开阔自由,接近山歌风格。情

11、茶歌藏语称“克加”, 流传于云南中甸等地,是在青年男女们聚会、饮茶以表 达爱情时唱的歌,包括招呼歌、进门歌、对歌、感谢歌、 告别歌等。,“勒谐”劳动歌 藏族人在劳动时唱的歌,节奏鲜明,与劳动动作相协调,如打青稞、挖土、打墙等,结构方整短小,另一种是非伴随性的劳动歌,节奏较为自由, 如放牧、犁地、挤奶等,旋律形态自由多变。,“达谐”:射手们夸耀弓箭及箭术时唱的“谐”,旋律清新,节奏整齐,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流行在西藏林芝地区的“达谐”。,六、音乐结构,一般以二至四句的对称体为多,但有不少藏族民歌并不完全拘泥于形式,而是根据内容感情的需要有所扩展和紧缩,因此往往在一个乐段中,会出现乐句之间小节数

12、目不等或乐句不成偶数的情况,但从整体上看,却又显得完整和谐。,大号:藏语称“筒钦”,铜制,管身无孔,长约3米,下端有大叭口,能吹出基音及五度泛音,音量宏大,多用于寺院仪式活动及藏戏音乐中。,柄鼓:又名喇嘛鼓。是藏区宗教及民间音乐活动常见乐器之一,鼓框木制圆形,两面蒙以羊皮或牛皮。规格大小不一,鼓面直径40厘米左右,最大者90厘米。鼓框厚21厘米左右。鼓面涂棕红色漆。鼓框多饰以各种彩绘图案花纹。下端连接木制鼓柄,柄长60厘米以上。通高约120厘米。鼓棰藤制、呈弯曲形,棰头包羊皮或布,棰柄木制。手握部位有雕饰。 演奏时,奏者席地而坐,将鼓柄立于地上或插在鼓架上,左手扶持长柄,右手执鼓棰击奏;也可在

13、仪仗乐队行进中演奏。 民间的此类鼓主要是流浪艺人使用的热巴鼓,略小,鼓面直径约30厘米,鼓柄长约20厘米。,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民族,藏族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又因生活环境、习俗、宗教的影响从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特别是藏族歌舞音乐一直是藏族民间音乐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和形式;本文从简单的介绍藏族为引言来讲述藏族民间歌舞音乐艺术的概况和特点,高 原 上 的 节 日,藏历年藏历1月1日,公历2月或3月,是藏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 拉萨雪顿节藏历7月1日,按照传统,僧侣苦行修炼之后,家人携乳酪相迎并拌歌舞,雪顿意为“酸奶宴”。17世纪始,雪顿节进行藏戏汇演,各地各流派

14、藏戏艺术家汇聚拉萨罗布林卡表演比赛,持续数天。哲蚌寺举行一年一度的晒佛仪式。 望果节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节日,于秋收前择日举行,历时13天。届时,人们身穿各色新装,打着彩旗,带着美好的祝愿,用哈达缠着的青稞,麦穗做成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地头转圈,祈求丰收,然后进行骑马比赛。节日一过,便开始秋收。,“果谐” 藏语里译为“圆圈之舞”,康巴区和安多地区叫“果谐”,过去也译为“锅庄”,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唱,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特点,但一致的是男女分别站成圈,男子带头唱,男女要一唱一和,有慢到快,舞蹈基本动作是踏步、跳跃、转圈、甩臂等,男性动作幅度较大,女性的动作幅度较小。唱词多为赞美家乡,传播生活和劳动经验,模仿动物的动作或鸣叫声。,藏族的乐器种类繁多,1、 吹管类有骨笛、竖笛、铜笛、竹笛、泥笛、 海螺、唢呐、口弦、大号; 2、弓弦类有热玛琴、牛角胡、贴琴、根卡、胡琴 3、弹拨类有札木聂、扬琴 4、打击类有热巴鼓、巴郎鼓、达玛鼓、大鼓、串铃、锣、镲等。 其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有鹰骨笛、牛角胡、札木聂、热巴鼓等。,五、乐器,起伏的幅度跳进遵循着语言的声调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