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3459496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5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_第3页
第3页 / 共145页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_第4页
第4页 / 共145页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_第5页
第5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环境辨识与系统问题诊断是系统工程开发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其中环境辨识,是对影响系统功能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进而明确系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潜力指出方向;系统问题诊断,则是在环境辨识和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进而找出主要矛盾方面,为系统结构的调整、改善系统功能提供依据。,第四章 农业系统环境辨识与问题诊断,第一节 系统环境辨识概述 第二节 自然环境辨识 第三节 社会环境系统辨识 第四节 系统诊断概述 第五节 层次分析法在系统诊断中的应用 第六节 结构模型解析法在系统诊断中的

2、应用,第一节 系统环境辨识概述 一、环境系统及其分类,(一) 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相对概念,对象的主体不同,其相对的环境也不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环境本身也是系统,即环境系统。当所要研究的对象系统确定以后,在一个更大范围的系统中,所有与对象系统相关且对对象系统起着影响、促进、制约等作用的其他系统或元素,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所谓环境是指系统外部整体或包围系统的整个空间。,对于环境和环境系统有如下解释: 1、环境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系统而言,没有特定的对象系统也就无所谓环境。 2、环境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现实存在的事物,虚幻想象的不可称为环境。 3、环境必须与对象系统相关、联系

3、,不对对象系统产生影响或没有关系的也不能称为环境。 4、环境条件和环境系统必须在对象系统以外,或并列、或处于更高层次,包含在对象系统以内的不称之为环境。,(二) 环境的性质 环境也是系统,它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性质。环境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有三个方面,物质、能量和信息。 系统的边界是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边界之外的有关部分就是所谓的环境,而边界以内的部分则是系统。对于开放系统而言,系统与环境之间通过边界而互相渗透、联系和衔接,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正是环境对系统的输入、转化、输出和接受等方面的影响,构成了系统与环境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从环境对于系统的作用来看,环境具有“资源”、“约束

4、”的两重性和动态的“可变性”。 1环境的资源性。环境资源构成了系统赖以正常生存的物质基础、能量源泉。系统只有吸取了环境资源,才能维持其结构的完整、功能的正常和持续发展。例如,对于农作物系统来说,自然环境中的阳光、降水、土地、养分等等的环境条件,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有土才能生根,有水才能发芽,有养分才能生长,有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些环境条件正是作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又比如某生产系统:有煤才能取暖,有电机器才能运转,有原料才能维持生产,有资金才能保证煤、电、原材料的供应。,2环境的约束性。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环境对系统不仅具有资源的性质,而且具有明显的约束性。很明显,如果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5、,也就没有必要研究资源的优化问题了。因此,环境的约束性将决定系统的发展极限。比如水资源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条件,如果水稻面积发展超过水资源的限制,则将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系统的最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又比如市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一味追求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市场需求的制约机制,势必造成新产品积压,使企业效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局面。,3环境的可变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资源性与约束性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即环境的资源性也可能变为约束条件,而原来的约束条件也可能变成资源。即使是同一个环境因素,也可能同时兼有资源和约束的两重性。 环境的可变性主要从三

6、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环境因素超过一定量值时而产生的“质”变。如降水是资源,降水过多就造成洪涝灾害,使农业系统功能受到损伤。第二,系统与环境的失调,造成环境对系统的“挤压”。如市场是生产系统向外输出产品的“窗口”,但产销不对路,生产与市场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就必然是市场行情不好,造成产品积压,使系统处于不利的状态。第三,人的改造使环境发生变化。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使环境优化,例如根治河道,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二是使环境恶化,例如滥垦滥伐、过载过牧,造成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排放烟尘、倾倒垃圾、扩散“三废”,必然造成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是环境转化的实例。,(三

7、) 环境的分类 环境是对于对象系统而言,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它的分类一般是多层次、多目标的,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考察问题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和类别,但总的来看,主要是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系统,对于对象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以自然物态存在的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系统。它由有机环境(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无机环境(如土地、气候、地质等)组成的。 2社会环境系统,对于对象系统有着明显影响和重大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环境因素的总体,称为社会环境系统。它的特点是以社会问题的形式而存在。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科技环境、人口环境等方面。

8、 对于特定的对象系统,其环境系统的构成则不尽相同。就广义的农业系统而言,则构成环境系统如图4-1所示。,广义农业环境系统,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土壤,水文,地理,地质,地形,交通,市场,生产,资金,能源,图 41 农业环境系统,二、环境辨识的概念与过程 (一) 环境辨识的概念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生态系统组成的,并在人类干预下进行有目的的生产的复合开放系统。农业系统必须直接依赖并适应于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系统。在总体设计中,保持系统与环境的融合,使对象系统在整个环境系统的作用下,趋利避害,形成最强的功能。为了保证总体设计的成功,进行系统的环境辨识是极为重要的。 辨识,就

9、是认识和区分。所谓环境辨识,是指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要素的构成、数量和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等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进而明确环境的资源优势和制约问题,为系统结构调整功能改善提供科学依据。,(二) 环境辨识的目的和任务 1环境辨识的目的。环境辨识的根本目的在于,从系统与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认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揭示环境系统的构成及其内在规律,探求改善环境的途径,正确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总体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2环境辨识的任务。从开发、利用资源,保护、适应、增殖、改造环境的总体目标出发,环境辨识的主要任务有四点。 (1) 摸清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划

10、分类型,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合理限度。,(2) 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的大小;确定约束的阈限或临界值、极值等,进行辨识分析,找出问题及原因。 (3) 在摸清资源和约束条件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其中尤其应注意人类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对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分析和趋势预测。 (4) 在科学分析、评价、预测的基础上,寻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合、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对策。为设计汁出使环境与系统的融合性最好、整体功能最佳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三)环境辨识的程序 环境辨识是站在所研究

11、的对象系统的角度,对所有环境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的过程。因此,在环境辨识中,要特别强调环境与系统之间的整体性。既要注意环境对系统的作用,也要注意系统对环境的反作用。所谓使系统与环境的融合,正是建立在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机制上。进行环境辨识必须从确定对象系统开始,层层深入,认真分析,对众多的环境因素做出客观评价。 1确定对象系统,划定系统边界。当接受研究任务,确定所要设计的具体系统时,环境辨识的对象系统就已经具体化,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划定系统的边界,使系统元素与环境因素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区分界限,以防混淆。,2挑选环境因子,作好分类标记。对于对象系统,可以列举出大量的环境因子,

12、根据各环境因子之间及与对象系统的关系,可以制作环境系统关系图,进而从中剔除影响极小或很不重要的环境因子,选择影响大的重要因子,特别是那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可控环境因子,作为环境辨识的主要对象。同时,将环境因子划分为自然环境因子和社会环境因子两大类,并注以标记。 3建立辨识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环境辨识实际上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模型,是对环境因子作出逻辑判别,并做出评价的分析方法,直接建立数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采取思维定量化的方法,使定性分析定量化,即根据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利弊程度等不同,分别赋以相应的“量”值。然后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评审,再通过计算机汇总、分析,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对每个

13、环境因子做出综合评价。,4根据模型结果,编写辨识报告。从定量再回到定性,对不同等级的环境因子予以详细的分析,对各因子的影响、利弊、特点、数量(指可定量的因子)、开发潜力和设想(指可开发的资源型因子)、改造和控制途径(指可控因子)等作以阐述,并写成系统环境辨识报告,提交决策者和总体设计者参考。 在上述的四个步骤中往往要经过若干次的反馈过程,直到取得比较理想的辨识结果为止。,第二节 自然环境辨识,一、自然环境的结构 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它包括对农业生产对象及其全过程(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发生一定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条件。按照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的界限可把自然环境分为有机环境

14、和无机环境两大类。,(一) 有机环境 所有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微生物都是有机环境的成分。这三种生物成分是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最富有活力的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从自然生产力来看,植物是独具初级生产力的生产者,是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和人类本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动物、微生物在推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维持生态平衡中,又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可见有机环境的三种生命成分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整体。 农业生物中的三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同样符合上述生态学规律。因此,当以某一种农业生物为对象时,不但有关的野生生物是其生态环境,而且其余的农业生物也是它的生态环境。所以

15、农业生物的不同物种、种群、群落之间也是互为生物环境的。,(二)无机环境 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各种因素构成了农业生产系统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农业生产系统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1气候环境因素。太阳辐射能是供给整个生命系统活动能量的唯一源泉,也是唯一可以永续不断的“不可枯竭”的能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第一性生产力。 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是气候环境的主要因素。光、热、水、气、风是五大气候资源,其中“气”是指大气的气体成分。大气中许多天气、气候现象可以形成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冰雹、干旱、阴雨、低温、霜冻等等,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农业系统工程

16、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因地制宜地适应大气候,改善小气候,对付多样、多变、多灾的气候条件,去争取农业的稳定增产、增收。,2土地环境因素。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类型、利用价值、基础肥力及生产潜力等,是决定一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布局及生产能力的最基本因素。土壤的类型、质地、物理结构、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化学性质等,又是影响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素称“地大物博”,土地资源的总量在全世界居于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因此,在实际上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在进行农业系统环境辨识时,不能离开立足之本,要从爱惜每一寸土地,充分开发全部的国土资源,对整个土地环境的每一个因素都作认真的分析和辨识。,3水环境因素。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系统的存在,当然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存在与发展。现在可以生产“无土蔬菜”,但决不会生产“无水蔬菜”。水资源按其来源可分为降水、径流、地下水等三种基本形式;按水质可分为淡水、咸水、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