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3459033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秉笔直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秉笔直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秉笔直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秉笔直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秉笔直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秉笔直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秉笔直书》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阳市第三十一小学“三环节生本”教学模式语文教案 课 题语言的魅力教研组长毛俊主备人 尹新霞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教学重点1、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教

2、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学情分析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学前准备1、教师准备:本课的课件。2

3、、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一、 教师“合理明标”;学生“自学思考”。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扫清了听

4、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二、 教师“点拨提升”;学生”展示交流”。(一)问题梳理:1、帮助学生梳理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阅读后议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可以出示课后的“金钥匙”:2、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熟悉“是什么”“怎样”“

5、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读课文。在交流中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二)、再读课文,理解重心:1、理解几个句子: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第

6、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些孩子读,甚至于老师的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2、体会理解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

7、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3、小组交流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1) 理解几句话,再回过头来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2) 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4、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1)借助投影或者图片

8、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2)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5、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内容。三、 教师“达标评价”;学生”巩固运用”。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

9、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崔杼伯仲叔季南史氏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课堂生成及处理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几位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方向时,我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教学 反思成功做法这篇文章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

10、一个历史小故事。由于牵扯到历史,所以我让学生课前查找什么叫“春秋战国时期”,以利于课中的学习。同时文章中还大量出现了学生一些词语,比如如“齐庄公”、“太史”、“相国”等。所以我课前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教学此文时,当学生完成通过读文概括文章大意和复述课文这些任务时,我便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然后逐一找出每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并以此为根据分析人物性格。在分析人物性格方面,学生只能照搬文章的关键语句,例如分析太史伯时,学生只能照搬课文:“太史伯是一位情愿不要脑袋也不愿颠倒是非的人。”优生也只能达到这一程度。可见,学生们的阅读量实在太少,阅读面也窄,连“尽忠职守、刚正不阿”这些词语积累也没有,最后,只好有担任老师的我归纳出这些了,这方面成了这一节课的遗憾,今后要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