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3242409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议论类文本阅读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六 议论类文本阅读,1论述类文章是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所谓论述类文章,指的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用以阐述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主张的文章,包括哲学、美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论文。具体考查内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和C级分析综合。,2选材特点突出。一是范围广泛。选文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 2010年安徽卷涉及“传统”问题,2010年江苏卷涉及

2、修养问题。二是选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人文性。选文多出自社会科学大师之手,如2010年江苏卷编选朱光潜的谈静。三是选文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洋溢着时代气息。如上海卷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作为选文。文章广泛地反映社会领域新研究动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3题型呈现多样化。综观2010年考卷,以客观单选题为主,兼有多选题和主观表达题。辽宁、安徽、山东、天津等省市考题全部是客观单选题。江苏、广东、福建、浙江、北京等省市客观题、主观题同时出现。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设置一道多选题,这种命题形式对考生读写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时应足够重视。,4考查重点明显

3、。从近两年高考来看,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等大部分省市的命题都有涉及,这应是今后备考的重点。,第一节 理解语句,1(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

4、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

5、。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

6、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

7、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A项,“自我发展历程”是划分人生境界的前提条件,而该句中说人生境界“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错,像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B项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错。D项“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错,“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和“人生的不同阶段”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 C,【备考警示】 本题比较简单,

8、出现错误主要在辨析不出B、D的错误。 【技巧点拨】 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2(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

9、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

10、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11、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_ _,解析: 理解词句的含义。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深层含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分析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领悟句子蕴含的哲理,谈谈对关键句子的

12、认识。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应注意的问题:不要人为地“拔高”,要学会多角度理解。,答案: “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 “静趣”。,(2010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

13、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

14、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

15、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

16、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解析: B项说“它们(指金石画)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也不是对“书”的表述。 答案: B,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类题目的方法可以用“两个辨明,四个警惕”来概括。 “两个辨明”是指辨明“正确”与“最为准确”,辨明“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