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31354 上传时间:2017-05-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 庄 中 学 课 堂 教 学 设 计执教者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午第 节课课 题 鼎湖山听泉(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从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

2、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教学难点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教学方法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教师补充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展的脉络。3 组织学生交流 。1 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

3、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2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3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在优美的音乐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交流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讨论、交流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课后学习: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1 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用一个比喻把自己所听所感写出来。2 组织交流、评点 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

4、景的名篇。 交流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听音乐,写片段 交流、互评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刘 庄 中 学 课 堂 教 学 设 计执教者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午第 节课课 题 鼎湖山听泉(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过程

5、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从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教学难点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教学方法1、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课文分析二、拓展延伸 1 由小石潭记的由

6、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2 指导重点朗读第八段。(1)、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设喻的?(2)、为什么先举乐音,再举本体?作者如何把泉景与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的?(3) 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1 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2 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是拉动经济发展重要,还是自然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重要? 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朗读、思考、讨论、个别读、交流 诵读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学生按所持观点不同分组,合作辩论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

7、“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刘 庄 中 学 课 堂 教 学 设 计执教者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午第 节课课 题 林中小溪(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

8、人生理想教学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2、通过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文层次。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导入:有一位苏联作家,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他的作品抒写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学们知道这位作家是谁吗?回答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请一位同学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3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然后检查生词预习。出示板书:颤动,

9、涟漪,潺潺,干涸,簌簌,萦绕。注音并解释。点名让一位学生完成1讲解:这篇课文写出了小溪和森林的美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丽。2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个别生词读音错误;语气停顿不当;没有读出感情等等。3讲解:本文的作者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在本文中作者为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提问: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结合预习简单介绍作者。注音并解释齐声朗读课文讨论交流。三、教师小结,布置作业命力?组织学生讨论交流。4讲解: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小溪和森林的美丽,一方

10、面是因为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它们当作有感情、有灵魂,有人格精神的人来表现。提问:你们能结合文中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吗?5讲解: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所以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了他对小溪和森林的赞美之情。课文在这种感情支配下组织行文,一气呵成。指导学生从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层次。6让学生自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小结:有位作家这样评价普里什文的散文时而有如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鸣,时而有如薄冰悄悄脆响结合课文仔细体会。2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讨论、交流思考、回答自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三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刘 庄 中 学

11、 课 堂 教 学 设 计执教者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午第 节课课 题 林中小溪(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2领略课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优美景色。3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2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重点1、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2学习课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2、理解作者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教学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2、通过把握作者思想脉络来理清课

12、文层次。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二、讨论交流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点名在班上朗读。然后进入新课学习。1提问: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2补充:小溪在与障碍搏斗中创造了时间和生活,人生也是如此,如果平平坦坦,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同样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和时间;溪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相信我们的人生,朗读课文讨论、回答讨论交流并回答。同样会如此美丽。提问: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让学生讨论交

13、流并回答。3指出:作者正是因为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才会对森林和小溪的观赏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而且课文处处写景都透露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作家喜欢把自己的文章称作诗体随笔,可见文中诗的因素很浓。这一方面表现在揭示的道理深刻,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语言上。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一生回答:溪流前进中有分有合,但始终向着共同目标前进,我们的生活也是同样的;一生回答:溪流在前进中越过障碍,要蓄积力量,坚持到底,我们对待困难也要坚持,要有毅力。2讨论后明确: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透露了融人自然,亲和自然的感情,表现出自己的

14、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3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文章的语言特色:回答。讨论交流一,文章带有口语色彩,就像和朋友交谈;二,文中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用拟人的手法把小溪和森林当作有感情有灵魂的人来写;第三,语言睿智深沉,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气。板 书 设 计 教 学 感 悟刘 庄 中 学 课 堂 教 学 设 计执教者 授课时间 月 日 星期 午第 节课课 题 飞红滴翠记黄山(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3通过讨论交流学

15、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教 学 目 标情感态度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与价值观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方法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教 学 过 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交流诗句汇报预习介绍作者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1给学生 5 分钟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