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856501 上传时间:2019-02-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的文人与音乐,音乐学院:陈克秀,2、文人以“不知乐”为耻与皇帝以“性知音”为荣,1、音乐的国度,古老的传统。,3、中国文人的音乐古 琴音乐。,4、传统呼唤中国文人情性 的回归。,1、音乐的国度,古老的传统。,中国有当今世界上最为古老乐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也有当时世界上最为辉煌的乐器25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中国古代是乐、舞、诗为一体的。中国人不仅很早就认识到了音乐的审美本质,而且同时也认识到了音乐的实用功能特别是音乐的教化与陶冶功能。如:,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 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

2、”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舜典,以音乐为“教化”工具,来完成人的人格塑造。这样的认识 与行为,在当时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源头可追溯到商代 甚至更早。而自周代,在国家政体中设有音乐机构,将音 乐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并通过考试选拔音乐机构的官员, 这在古代世界史上独有中国一国如此。这种体制和传统, 其后也影响东亚的一些国家。,西周时期,“乐”(教化)与“礼”(制度)便捆绑结合在了一起,即“礼乐”。就教授音乐的机构而言,西周时期,设有四座学宫,其中之一称为“西学”的学宫,就是学习音乐、舞蹈、诗歌。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记载,当时的全部教育内容为“六艺”“养国子之道,乃教之于六艺”。所谓“

3、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至此,即开了中国文人与音乐的渊源。,当然,为中国文人与音乐结不解之缘者,当须首推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中国的教育自孔子而大改观。孔子前为“学在官府”,自孔子便渐行民间孔子是中国民间办学第一人。孔子的办学教育理念,基本上是继承周代官办学府的的理念。因此孔子不但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位音乐家。他编中国的第一诗歌总集诗经,就把民歌“风”放在首要位置,还把歌颂爱情的诗篇关雎放在了卷首。他学习音乐的态度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下面几则文献。,“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进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技术)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

4、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曲”与“数”是技术上的问题,“志”是形成音乐的精神,“人”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这正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过程。) 使人歌,善,则使復之,然后和之。 史记孔子世家,而孔子的音乐水平,则有文献记载: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在教学中亦使用音乐为工具, 并似

5、乎首创“快乐教育法”,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人的修养)由诗来开始,以礼为依据,由 乐来完成。,即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之时,孔子仍利用音乐为学生讲学: (陈蔡)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起)。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 而在生命的最后,孔子则以歌诉说自己已不久于人世: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何来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催乎!哲人 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 史记孔子世家,2、文人以“不知乐”为耻与皇帝 以“性知音”为荣,有周代之渊源,孔子之创始,中国古代便形成了文人以“不知乐”为耻,皇帝以“性知

6、音”为荣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在中国古代一直延绵不绝,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建设,正因为有历代文人的积极参与,故造就了它的独有特性与品格。限于于时间,我们现在只能择其概要,略作叙述。,1、由于中国文人的直接参与,中国古代乐律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当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音调的数字比时,中国的文人却已经发现存在于这些数字比之间的更深的内在联系,即数学上的“三分损益”法。而明代朱载堉则是世界上建立“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的第一人。,2、由于中国文人爱乐并喜好论乐,中国音乐美学早在春秋 时期就已经是范畴与命题众多,思想丰富、深刻,可与古希 腊相媲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至

7、西汉时期,即公元前2世 纪,又出现乐记这样自成体系的专著,把中国音乐美学, 也把世界音乐美学推向高峰。至魏晋时期,即公元3世纪, 更出现声无哀乐论这样深入探讨音乐特殊性的自律论专 著,较之西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代表作论音乐的美早了 整整16个世纪。,3、中国古代音乐论著,除少部分是以国家的名誉完成,大部分是由历代文人撰写,象宋代陈旸乐书,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是世界少有的音乐理论巨著。,4、 “凡诗歌之文学,以能入乐为贵。在吾国古代有然,在 泰西诸国亦靡不然。”(梁启超)中国古代诗人(文人)由 于“通音律”懂音乐,故使得中国古代诗歌一路走来,常常是 音乐变诗格变,“周东迁以后,世竞新声,三百之音

8、节 始废。至汉而乐府出,乐府不能行之民间而杂歌出。六朝至 唐,乐府又不胜诘曲而近体出,五代至宋,诗又不胜方板而 诗余出。”(俞仲茅爰园词话)诗经、楚辞、 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诗歌与音乐发展相得益彰。也可以说,中国文人的音乐素养成就了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成就了中国诗歌的辉煌。,3、中国文人的音乐古琴音乐。,中国文人不仅为中国音乐文化作出了上述的贡献,而且,就其整个群体来说,还有着专门属于自己阶层的音乐中国古琴音乐。,中国的文人的古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它不但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承脉络、独特的传承群体、独特的历史人文精神和独特的音乐载体七弦琴(古琴

9、)、减字谱。,古琴又称为“七弦琴”,古代称琴、绿绮、丝桐等。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琴面上有13个琴徽标识音位,张七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常用的定弦“正调”如下:,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是以空弦发音。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宜于快速华彩性曲调。按声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或其它装饰音。还可以用双弦奏出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通常演奏多使用低音区, 全部音域为四个八度:Cd2。,古琴的传承群体为中国历代文人,即所谓的“士阶层”。 古琴的审美只在于内心的自审,只在于演奏者自身心

10、性的写照和心性 的涵养、陶冶。 古琴的演奏为演奏者自身,或最多为三、五知己、同道的“雅集”,直到今天也少有商业性的演出。 古琴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 古琴音乐自古一脉相承,很少受社会潮流的影响,是中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宝库。,古琴现存谱三千多个,曲目六百余首。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全世界来说,能够几乎与整个民族史相伴相随,能够一贯固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域,能够历经沧桑而古韵犹存,能够既不受宗教神明的佐使,又不受世俗功利驱动的音乐艺术,也只有古琴。古琴,文脉久远,风骨傲岸;道器融通,天人和谐;无论历史,无论传承,无论演奏,无论谱字,无论文化蕴涵,无论审美理念,都

11、堪称音乐之最,世界唯一。,4、传统呼唤中国文人情性 的回归,近现代以来,中国文人与音乐渐行渐远。现在文人虽仍不乏知音者,但能够象古代文人一样,自觉地把音乐修养作为个人人文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现代文人,却实在是少之又少了。 具体表现,仅举两例: 首先就古琴来说,中国过去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传统,但今天知道古琴、古琴音乐的文人能有多少?古琴这件被世界他民族所羡慕、敬重的乐器,在前一时期却大有沦为“博物馆乐器”或“博物馆音乐”趋势。 再就是诗歌,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诗的国度”,但就今天来看,所谓的“新诗”、“自由体诗”等等,则与音乐分道扬镳,并舍弃了中国诗歌最起码的特质,鲁迅说:“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

12、诗应先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唱得出来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无法传诵和歌唱的诗歌,其生命力到底能有多久?,中国古代文人的素质修养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有“六艺”礼、乐、射、御(驭)、书、数,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现在却多是“专业”的单一的,这当然是与社会的阶段性的进步有关,比如“社会分工”。但是从艺术的整个发展道路来看,有人就提出了“合分合”的三阶段论,当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科技的高度进步之后,人们有了更多的自己可支配时间、更强的经济实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分工”便会显得不再那么明显,也不再那么重要,素质全面的

13、人,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的“通才”就会大量的出现。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了中国古代文人与音乐的一个方面,即,中国古代文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贡献。这也可以说成是中国古代文人成就了中国传统音乐。现在,我们就开始谈中国传统音乐也成就了中国古代文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音乐实现了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关怀”。,说到“人文关怀”,我们常常会将其片面地认为是社会对其成员的、或社会成员之间的、甚至是领导与被领导者的“人文关怀”等等。其实, “人文关怀”还有一个最值得我们注意和重视的是:我们对自己的“人文关怀”。 现代社会的飞速运转、竞争的激烈加剧、极大地丰富了的物质与永无止境的占有欲望都需要我们对自己

14、“人文关怀”。通过自身人文素养的建设,以应对整个外部或内心世界。特别是应对我们的内心世界,这往往是说来容易做到难“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就以“通才”和“专才”而论,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通识人才的人生大多既是散淡的、又是丰富的,既是平静的、又是辉煌的,他们既为人类作出了贡献,也为自己的人生创造出了适意与和谐。专门人才特别是一些过愈专门的人才的人生,却多与通识人才的人生相反。在他们的伟大成就的背后,往往缺乏的就是平静、丰富、适意与和谐。亦可谓是“学家不幸大家幸”。当我们在颂扬他们的伟大成就、以及献身精神之时,往往会产生无限的遗憾、甚至是悲哀。这其中,难道通识人才与专门人才的命运、境遇是完全不

15、同的吗?不是。凡是人,都逃不脱自然所赋予的属性,生老病死、人生的坎坷与痛苦等等,都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就是通识人才的人文素养,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实现人文关怀。能够在奋斗、抗争、进取的过程中对自己实现“精神超越”。,而音乐,就是我们实现对自己“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说中国传统音乐也成就中国古代文人,核心也就在这里。 黑格尔说:“音乐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因为,音乐比绘画走得更远,它不肯承受物质世界这个沉重的负担,于是创造了它的表现方式。” 如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孔子。孔子的一生是坎坷和艰辛的,为了实现他的抱负,可以说历经磨难与挫折,但是,他却能够在身受围困、绝粮时仍“讲诵弦歌不衰”。在生命的尽头

16、,他仍用歌来述说人生的不尽遗憾。三国魏的著名文学家、美学家稽康,在遭到司马昭的杀害,临刑之前,先看太阳的影子,算时间还来得及,就要来古琴,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就是这一曲广陵散遂使悲惨变悲壮,为其人生写下了悲烈壮美的最后一页。晋代诗人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但却穷困到常常会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地步。就此他还堂皇地写了乞食一诗,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说:“江州刺史王弘造渊明,无履,弘从人脱履以给之。弘语左右为彭泽做履,左右请履度,渊明于众坐伸脚,及履至,著而不疑。”,就是这样一位先生却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空灵的诗篇。他热爱诗歌、热爱音乐并从中获得“精神的超越”,贫穷是令人苦恼的,但他却能够“乐琴书以消忧”。他也有一张古琴,但却不张弦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