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2595414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4.3欧姆定律(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 14.3欧姆定律2班级: 姓名: 学号: 编号: 、【学习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2、能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4、提高学生依据试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直到通过试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同2、4难点:同2、4【课前预习】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变大 B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变小C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第 1 题图 第 2 题图 2、A、B是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它们的长度相等,A

2、的横截面积是B的两倍,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加在A、B上的电压UA、UB和通过A、B的电流IA、IB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IA=IB B IA IB C UA=UB D UAUB家长签字教师评价【新知导学】1如果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量的符号分别用I、U和R表示,相信你能写出欧姆定律的表达公式,该公式是 ,其中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 、 、 和 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你能得到的变形公式有 , 。2某导体的电阻是4,当加在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 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 A。如果电压增大为4 V,则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 A这时导体的电阻是 。3某电阻的阻值为10 ,若通过该电阻的电流为06 A,则

3、加在此电阻两端的电压为 V【当堂训练】4根据欧姆定律I=U/R可知,电路中 ( )A当U一定时,R变小,I一定变小B当U一定时,R变小,I一定变大来源:gkstk.ComC当U变大时,R变大,I就变小D当U变大时,I变大,R也随着变大5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5 V,通过的电流是05 A,若两端的电压变为5 V,则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 )A10 B20 C30 D40 6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出,下列对此公式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 B.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电流之比7如图所示,电源电

4、压不变,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电流表的示数减小 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B.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增大来源:gkstk.ComC.电压表的示数增大,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来源:学优高考网D.电压表示数减小,电流表的示数减小8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9V且保持不变,R13,R26,当开关S1、S2均闭合时,则电流表的示数是( )A.1A B.2A C.3A D.4.5A 9将一根电阻是100的电炉丝接在220 V的电压上,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如果不小心将电炉丝短路,接触位置的电阻约为1,此时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又是多少?由此

5、可知,短路的危害有哪些?10一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4V,通过的电流为0.5 A;当它两端的电压为6 V时,能否用量程为0.6 A的电流表来测量它的电流大小呢?11在电路中,一个5的定值电阻与一个电流表串联,电流表的示数是1 A,试问:能用量程是03 V的电压表来测量该电阻两端的电压吗?为什么?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12电流表的电阻很小约为0.02,允许通过的最大的电流为3 A,这个电流表能否直接接在电压为1.5V的干电池两端?13照明电路中有红、绿、蓝三盏灯,它们的电阻分别为2200、1100、440,求通过各盏灯的电流和总电流。14下表是通过人体的电流值和相应的人体反应皮肤干燥的人两手间的电阻约为1105,当皮肤潮湿时,电阻会降到15103,因此皮肤潮湿时,只要在两手间加 V电压就会使人有触电的感觉小结:注意1.在运用I=U/R解题时,公式中的U,I,R必须是同一段导体的电压,电流,电阻的值。我们把这一点称之为“同体性”。2.公式中的U,I,R还必须是同一时刻的导体的电压,电流,电阻值。我们把这一点称之为“同时性”.【收获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