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2594456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行为创新讲义(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 言教师素质:素质教育的关键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学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扮演着一种示范的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的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意义和巨大作用。 一、教师的品德素质 教师的品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特征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敬业精神、师德修养、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

2、且自己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还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东汉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也者,人之模范也。”古人亦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一)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作为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着强烈的激情和热情。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着真诚的热情,才会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才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传给下一代,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教育的园地里,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充满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二)教师必须热爱与尊重学生 教师对教育的热爱,最终都会归结到对学生的热爱上。因为“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情

3、感基础,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热爱学生便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只有教师真正地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而这种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又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教师要具有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教师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学生和教学,还应该关心他人、国家、社会,以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事不关己”再也不能“高高挂起”。因为,看似“不关己”的事情,事实上都与自己有着丝丝缕缕的联

4、系。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闭门造车”式的教育,而应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抱怨社会上犯罪率升高、社会环境不稳定、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时,我们却很少想到:以上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所致,所以教师不应该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文化基础、专业知识、教育能力等方面,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综合水平”。其实,综合起来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

5、 (一)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现在有的学者将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分为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1理论性知识 这类知识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一般文化等原理类知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克服应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居高临下,举一反三”。专业的理论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内容。但是,一个好老师绝不能紧盯着教学大纲,进行“一本大纲、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教一辈子”式的教学,而是应该具有多元的知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6、的。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居高临下,才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实,而不至于很单薄。 2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知识(显性的和隐性的),这种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 它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教学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激情等;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知识;教师

7、的反思知识等等。 (二)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他同样也应该具备教学、学习、创新以及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1教学能力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尤其是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教师若没有充实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灵敏的教学机智,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 2学习能力 现今的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仅

8、仅限于课堂与书本。大量的出版物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许多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甚至超过了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仅仅把眼光局限在教材与教学大纲上,那么,他便不会跟上知识的时代步伐,甚至会落在学生的后面。过去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杯”和“桶”还是线性关系,而知识量却是指数增长的;二是“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实际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自己也要“终身学习”,要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即掌握适合自己的特点的教学方法,并善于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还包

9、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能力。 3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师素质能力结构的核心。”“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他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其实教育家和教师的距离并不遥远,关键看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在如今这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社会中,如果老师没有一种创新意识以及一种对创新追求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一群只知道接受知识,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书呆子”。这些没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怎么能肩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没有生机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民族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 4交往能力 这里所说的交往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交

10、往的能力。因为,教育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没有交往,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教育活动也不可能产生。一切教育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实践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与学生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 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学生则把老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拥有知识的权威,“从而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无非是通过教师获得知识,虽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但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

11、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存在,师生关系因而失去了教育意义,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这样形成师生交往的基础,就是知识的传授,是知识把教师和学生联结了起来,教师与学生作为完整的精神整体的人格相遇都推到了一边。在抽掉了人格精神的这种片面的师生交往中,这种师生关系是不正常的。” 教育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关系”,虽然,师生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但是,这种交往的体验却是影响学生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师生关系是学生完整人格与教师完整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积极的师生关系,学生获得了积极的生活态

12、度和体验,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将影响他的一生。在师生关系中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也只有教师具备了这种交往的能力,这种完全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三、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身心健康主要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素质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 教师健康的人格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会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兴趣、能力、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所形成的氛围会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 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竞争加剧,使人容易陷入紧张、焦虑、压抑和

13、苦闷之中。尤其是学生,在校园里往往过着单调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肩负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各方面的压力,又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竞争。因此,教师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及掌握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既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又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和消除各种压力及竞争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压抑和苦闷的心理,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素质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应该关注教师的素质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本人,以及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

14、重视和投入,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素质的教育。第一讲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英语活动课能培养学生动脑动口的习惯,能激起内在的动机,发展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就能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有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了愉悦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不至于觉得学习是

15、一种负担、一种压力。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活动是听说读写的具体行为,是学生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可靠保证。英语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任何一项课堂活动,一旦离开了他们,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我们不能说活动就是听说读写。活动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只有当这种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时才成为活动。一、 英语教学是语言实践,与活动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把活动理解为“活”与“动”。活,指活化(activate);动,指行动(act)。先活化后行动。活是第一位,活了才能动,活动是为了掌握英语,英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应是经活化后的语言(activated language)。1、活动的要求 1)、把文字活化为话语。即把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通过教师言语行为或录音、录像活化为有声有色的话语,让学生全面感知信息。如果不活化,照本宣科,从文字到文字,或有声而无行为,学生只是嘴巴读、眼睛看,坐着不动,面无表情,读得再熟,却无语言功能。 2)、把教材活化为实际生活。即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语境、情景进行练习,也可根据教学中偶发情况化教材为生活,把课本中的话变为学生想说的话,那么学生的语言学习就自然流畅了。 3)、把教学活化为交际。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