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2591443 上传时间:2019-02-24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7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讯科技在日常生活之应用 - my数位学习(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資訊社會的傳播媒介,1,大綱,前言 資訊社會的特性 全球資訊化社會 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 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傳播對資訊社會 大眾媒體的影響 大眾傳播的社會責任 傳播媒介的全球化,2,前言,社會,是個人的組合,個人在組織體內依著社會關係定向目標有系統的分工合作,而大眾傳播是一種個人意識和行為的影響過程。 在大眾傳播發達的今天,傳播的行為可以發生於任何型態的社會,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傳播媒介帶來了社會變遷,大眾傳播又同時的在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中,負起相當重要的責任。,3,資訊社會的特性,意識型態問題 未來社會的特點 個體自我的形構 政治,4,資訊社會的特性,意識型態問題 意識型態終結的時代科技意識的

2、宰制與同質化現象: 資訊科技日漸取代意識型態的社會整合功能,科技意識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型態。 科技意識的作用不容易被認識,因為它不以說教形式出現,卻強調效率與實用性,滿足個人私有化的需要,取代了公共性討論的說服,弱化主體反省批判的能力,造成公共領域的去政治化。 虛擬世界的多元化現象同質但又多元: 透過電子傳媒資訊對現實的再現,以致真假不分,造成各種世界觀的繁衍、多元化和彼此的競爭。 實在通過各種媒體再詮譯再現,以致無法找到究竟的真相(更何況非政治化造成反思能力弱化,真假更不易分)。,5,資訊社會的特性,未來社會又顯示了以下的特點: 未來不確定: 真相無著落,這會使未來社會充滿不確定的特性。

3、實用性判準作為唯一判準: 因為多元化鬥爭,各說各話,共識難以凝聚,科學技術的實用判準反而成為最終的唯一判準。 權威需要: 是不確定社會追尋的一種確定感,故懷念權威、逃避自由,造成需要權威主義的氣候。,6,資訊社會的特性,個體自我的形構 自我只不過是科技的延伸: 自我是科技操縱的產物,自我從前資訊社會自發的異化轉變成計劃的異化。 超我的破壞: 科技管理的操控,通過互動規範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証成,科技理性使生活世界殖民化,造成意義喪失,將實踐問題化約成技術問題。 自我受制各種競爭的倫理、文化、世界觀,迷失在資訊大潮不知如何自處。 人的本質被泯沒: 人成為資訊的中央處理器,不斷接受資訊的輸入,又不斷產

4、出。,7,資訊社會的特性,人成為消費符號的動物: 人們對商品的消費,不再是純粹物質生存需要的滿足,商品同時是作為一種符號,完成人的自我實現我思故我在在此變成我消費故我存在,商品消費是符號消費。 消費符號最少的一群是位於邊陲的一群,是被斷絕溝通的一群。 自我歸屬感的冀求日益迫切: 有限的、不確定的自我,透過種種新社會運動,家庭倫理的重建、社會道德的重整、宗教信仰活動等,安立漂泊的自我,有助規範社會資訊化所擴大人的惡劣傾向,教導孩子自主控制不去看色情節目。,8,資訊社會的特性,政治 資訊社會的政治經濟邏輯: 處理資訊社會問題不將焦點孤立在技術層次上,資訊化的發展與政府的行政控制、國防體系的建立,及

5、資本主義國際市場競爭、權力關係有關。 這權力關係的邏輯往往會以文化符號的形式體現在資訊社會中。 全球化現象: 資訊社會的政經邏輯涉了文化帝國主義的現象,文化帝國的運作會穿透民族國家的地緣政治的界線,對民族國家形成文化同質化的壓力。 激發起各國民族文化及自我認同的強烈需求。如:民族主義與宗教的基本教義派。,9,全球資訊化社會,資訊社會的形成 資訊社會的形貌 資訊社會特性 什麼是資訊科技,10,全球資訊化社會,資訊社會的形成 有關人、物、地、或事的資料或訊息,隨時間流逝不斷得產生。 來自人地時事物各方面,不論是直接詢問別人,或是間接透過通訊工具如電話、傳呼機等尋找適當的學者專家諮詢,向人詢問便是尋

6、找資訊最快捷的方法。,11,全球資訊化社會,資訊社會的形貌 電腦與網路科技是二十世紀人類最具爆發力的發明,不僅改變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經濟、文化、政治各層面,還將人類從工業時代帶進資訊社會。 電腦通訊科技進步神速,使二十世紀末期美國等工業強國紛紛投入資訊基礎建設計畫,並聯合七大工業強國建設全球資訊基礎建設,打造網路化的資訊社會。,12,全球資訊化社會,電腦業與通訊業加上資訊內容業建立新的數位經濟,在科技、經濟、管理、學習、生活、與娛樂各方面帶來許多改變。面對二十一世紀,新資訊社會已呈現。 電腦與網路科技對社會與經濟影響甚大,數位化革命是第二波資訊革命,帶給人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及生活層

7、面的挑戰。 資訊爆增對個人生活、工作均發生重大影響。每個國民須具備資訊素養,不僅了解什麼時候需要資訊,且能辨識、找到、評估、及有效使用幫助作決策及解決問題。,13,全球資訊化社會,資訊社會特性:由下而上的社會特性的形成 資訊的取得與分享。 個體資訊的聚合與傳播。 網路世界所構成跨階層的水平世界,匿名式的人際關係網形成,權力與資源網絡重組。 社會存在更多槓桿機制,以小博大的社會環境的形成。 社會發展快速變動與多樣化的特性。 知識社會的形成。 取得資訊的快速與低成本。 分享知識的網絡形成。 虛擬世界的舞台與創造力的重要地位,14,全球資訊化社會,什麼是資訊科技 當前全球普遍發展的趨勢,資訊科技所影

8、響的層面是全方位的,涵蓋政治、經濟、社會等等人類所有的活動。 在先進國家中,資訊產業已超過百分之五十。在最近五年來,世界的經濟成長百分之二十來自電信業。在二十世紀,資訊科技將是最重要的資源和權力。,15,全球資訊化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對於國際社會的可能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下國際政治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下: 以資訊科技的掌握與運用為主軸的國家競爭格局已形成 世界經濟趨勢。 從一九九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其本質是以資訊科技為基礎,開創出新技術、新產業,是一個以人工智慧產業取勝的時代,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16,全球資訊化社會,在知識經濟時代中,資訊技術是科技發展的基礎,攸關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人與

9、人之間的財富重分配。國家的資訊科技實力更是影響全球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排名再高,如果不隨時發展最新科技,將可能立刻被後來居上的國家所取代。 先進國家在積極強化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增加資訊科技研發經費,大力培育資訊科技人才,以厚植國家科技實力;各國政府推動的電子化政府、網路化都會以及電子商務系統等措施,是為了維繫長期的國家競爭優勢,應全球競爭壓力。,17,全球資訊化社會,資訊科技發展原本是全球化。電腦網路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成的資訊生態中,資本、技術、符號都被資訊化且可以快速流動與傳遞。資訊和通訊傳輸科技的發展,縮小社會、經濟、政治和地理的距離。 透過相互聯結的電子網絡,衝破了

10、國家地理界限,把許多的事物和人的生活實踐層面捲入資訊生態中。 資訊科技的發展與運用,使得跨越國界限制的非政府組織紛紛成立,成為全球公民社會中的重要環節,是可能促動國際政治朝向民主化發展,使國家主權受到合理限制,形塑跨國多邊參與式政治過程的主要機制和力量。,18,全球資訊化社會,政府傳統權力受到侵蝕,包括企業、非政府組織在內的公民社會的權力相對增加,國家或政府不能再繼續以國家中心為基礎,排斥與公民社會的權力分享,資訊生態的流動性迫使政府必須結合非政府組織或力量,解決許多跨國界的問題。 資訊和電信傳輸技術所建構成的資訊生態,可以擴大全球公民社會的民主空間,且使國際關係朝民主化的方向發展,國際社會中

11、創造公共領域,擴大公眾參與的管道,營造一種跨國多邊的參與情境。,19,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媒體環境快速變遷: 報紙銷量、電視、 雜誌、 電影欣賞 新新聞(New News)正取代傳統新聞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的電腦遊戲帶來新的感官經驗 網際空間(cyberspace)一詞廣泛指電子傳播發生的想像空間 資訊的數位化(digital)也是新媒體環境的特色之一,20,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大眾傳播的特徵: 大眾傳播的對象是人數眾多、異質、匿名的閱聽人。 訊息公開傳遞,在同一時間傳送給為數眾多的閱讀人。 傳播者是事業機構,或在機構任職的專業人士;這類事業機構經常耗資龐大。,21

12、,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新媒體環境下的特徵: 傳統分野清楚的科技有合流之勢 媒體資源變豐富 媒體內容更專門 傳媒由單向演為雙向互動的傳播,22,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傳統分野清楚的科技有合流之勢: 傳統分野清楚的科技如印刷與廣電,不再涇渭分明而有合流之勢。 媒體資源變豐富: 媒體資源從稀有(scarcity)變成豐饒abundance)。 媒體內容更專門: 原供大眾消費的媒體內容,為適應小眾需求而變得更專門化。 傳媒由單向演為雙向互動的傳播,23,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新舊時代對大眾傳播的定義比較:,24,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傳播理論的變遷: 比過去強調大眾傳播閱聽人活動的重要性 一種強調認

13、知科學或資訊處理的轉向正在發生。所涉及的面向如下: 自(因)變項方面 應(依)變項方面 從強調改變做為傳播的結果 更強調大眾傳播閱聽人活動的重要性 從說服的傳統因轉而重視若干概念如論述以及框架過程 重點從態度移到認知層面 從強調改變做為傳播的結果到重新結構 閱聽人從大眾變成分眾,25,變遷中的傳播媒介環境,自(因)變項方面: 從說服的傳統因素(例如來源可信度),轉而重視若干概念如論述(語言使用的本質)以及框架過程(例如事件如何被包裝與呈現在媒體上) 應(依)變項方面: 從態度(對事物的好惡評價)移到認知層面(對事物的知識或信念)。,26,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資訊社會的定義 科技的 經濟的 職

14、業的 空間的 文化的,27,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科技的 最常見的資訊社會的定義,乃是對於科技創新的讚嘆、驚艷,並對此再三強調。 經濟的 經濟學中,有一個次級項目,研究主題:資訊經濟學。區分了五大類產業群: 教育(比如,中小學、圖書館、大專院校等) 傳播媒介(比如,收音機、電視與廣告等) 資訊機器(比如,電腦器材、樂器等) 資訊勞務比如,法律、保險與醫藥等) 其他資訊勞務(比如,研究與發展,非營利性活動等) 職業的: 測量資訊社會的常見標準,就是職業變遷。,28,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空間的 資訊社會雖然從社會學與經濟學取養分,但核心論是地理學家關切焦點。 出現了四個關聯 資訊逐漸佔據核心,成

15、為世界經濟組織的關鍵性策略資源。 資訊基礎建設有電腦與傳播科技,資訊才得以被處理與分配。 經濟體之中可資交換的資訊部門,新媒介爆炸性增長衛星廣播,線纜與影像及線上資料庫提供的資訊範圍。 經濟活動的日漸資訊化,使全國與區域性的經濟,更形整合。 文化的 資訊社會的最後一個面向,或許是人們最容易感知的,卻偏偏最少有人加以測量。,29,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資訊社會的特徵 充分開發與利用資訊資源的社會 資訊社會對資訊的倚賴 充分開發與利用資訊資源的社會 什麼是資訊社會,人們有不同的解釋。有的認為資訊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有的認為資訊產業站主導地位的社會。技術和產業之外,資訊社會的特點之一是資訊資源的充分

16、開發利用。 資訊社會對資訊的倚賴 發達國家進入資訊社會後,資訊社會中的生產力本質是創新和改革。,30,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資訊社會發展的四個階段 資訊社會1.0以資訊基礎建設為主的階段 資訊社會2.0是資訊產業發展階段 資訊社會3.0時期是資訊社會的經濟推展期 資訊社會4.0是資訊社會的社會建構期,31,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資訊社會1.0以資訊基礎建設為主的階段 此階段中,資金是國家基礎建設的形式進行投入,包括電信基礎設施,國家主幹網的路由器、伺服器以及DNS等網際網路應用的設施。 資訊社會2.0是資訊產業發展階段 網路設備等硬體設施的基礎上,國家、集體和個人開始自主開發適用網路技術的軟、硬體,並一定程度上形成資訊產業。,32,資訊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資訊社會3.0時期是資訊社會的經濟推展期 網路技術,包括軟、硬體開發基礎上,開始資訊技術在社會經濟領域廣泛的運用。 資訊社會4.0是資訊社會的社會建構期 表現形式以電子政務為起點,計算機資訊處理技術向生產關係和上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